第484章
“普通老百姓可以做工,能够靠自己的双手来养活一家人,朝廷能够从我们的麾下的产业征收到税银,朝廷也有了银子,可以办更多的事情,比如办更多的学校,加强边镇建设,还可以给大家增加薪俸什么的。” “还有因为我们办产业,大家努力工作,生产出了更多的东西,比如密云铁厂,它开炉一次就可以产出十万斤的钢铁,一个月的产量比起以前整个大明的钢铁产量还要高。” “有怎么多的钢铁,我们就可以打造更多的农具,开垦更多的良田,也可以打造更多的兵器铠甲,用来壮大我们的大明军队的实力……” 刘晋讲的很乱,恨不能一股脑全说出来。 朱厚照和王守仁也是静静的听着,从刘晋的话打开了一个新的窗户,一个崭新的世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思索如何治国国家,思索历朝历代的兴旺。 “从经济角度去治国~” “我喜欢~” “老刘真是人才,明明是如此不要脸的事情,硬是让他上升到了如此高度,佩服啊。” 朱厚照忍不住再次对刘晋表示了佩服,这能力也真是没了谁,不过本太子喜欢,讲的有道理。 本太子赚银子是假的,为国为民才是真的。 至于王守仁则是皱着眉头,沉思起来,刘晋的话很有道理,历朝历代都在用圣人之道来治理国家,可是为什么还会有朝代更迭,历史轮回呢? 难道真的都是因为君王昏聩无能? 未必都是如此,很多亡国之君未必就真的是没有才能,也未必就真的昏聩无能,这其中必然有一些一直以来大家都没有发现的道理,能够揭示朝代更迭,社稷兴旺的东西在里面。 儒家的这套东西已经没有办法去解释这些,或许从经济的角度,能够找出历朝历代朝代更迭的真相,找出其中的规律。 另外刘晋所说的,让百姓安居乐业,原先的一套也同样可以做到,老百姓有田种,同样也是可以养活自己,养活自己的一家人。 如果这些做工,一旦失去了工作,和失去田地,没有田种的农民又会有何区别? 本质上来说都是一样的,那又该如何去解释这一切呢? 王守仁的脑海中有很多、很多的疑惑,有太多、太多想不清楚事情,不过很快,他整个人就来了精神。 他是一个颇有研究精神的人,如果放在后世,绝对是一个大学者或者是大科学家,因为一旦对一件事情感兴趣了,他就会全力以赴,全神贯注的投入其中,一定要将其中的道理给研究透彻了才会罢手。 “经济学~或许可以去试一试,和刘晋一样,自己开办一些工厂、作坊之类的来研究一下,如此才能够真正的弄清楚其中的道理。” 很快,王守仁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意,他准备和刘晋一样,去开办一个工厂,然后通过开办工厂来研究其中蕴含的一些道理。 他就是如此牛叉的一个人,研究什么东西,他都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开工工不是为了赚钱,仅仅只是为了研究刘晋所说的这些东西。 因为他觉得,任何的事情你没有亲自去实验,亲自去经历的话,你根本就没有资格去讨论这件事情,知易行难,很多东西只有自己亲自去试一试,去做一做才能够真正明白其中的难处和道理。 这是他一直以来奉行的一个行事准则,敢于尝试,从实践当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探寻出蕴藏在事务之中的真理。 刘晋并不知道眼前的王守仁竟然有了开工厂的想法,如果知道了,估计肯定要大吃一惊的,因为自己的一番话,竟然将王守仁忽悠到了资本家的道路上去了,也不知道是好是怀。 第348章 工匠学校 刘晋很是庆幸,自己考得不错,考了个状元,进的是翰林院这样的地方,非常的清闲,每天点个卯之后就有大把的时间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要是考的不好,像自己的两个学生,黄锦泉因为是三甲前列,直接就被派到地方去任知县了,童源属于二甲吊车尾的位置,得到了一个留在京城户部的差事,算是留京了,每天忙碌不停,累的要死。 关键是他们两个累就算了,升值还没有自己快,自己只需要安安心心的在翰林院待个几年,一般是先升侍读、侍讲,也就是给皇帝、太子讲讲课,升到正六品,然后再升到侍读学士从五品的位置。 接着就是到詹事府任职,像王守仁父亲王华这种,这个时候差不多就是四品大员了,再从詹事府这边出来的话,基本上就是六部的侍郎了,这个时候就是三品大员了,之后顺利的话,那就是六部尚书,再入内阁的节奏了。 黄锦泉和童源两个人想要这样平步青云几乎是不可能的,两个人现在都是七品的官员,想要一步步升上去,还不知道要多久。 翰林院翰林这活,刘晋很是喜欢,属于典型的事情少、离家近、升值快的那种。 清闲的刘晋,也是正好可以将自己想要办的事情都给办好。 京城南边,距离京城仅仅只有十几里地的王家庄。 整个王家庄周围一大片的土地全部都是刘晋的土地,当然以前这片土地是英国公张懋的,后来张懋卖给了刘晋。 此时王家庄附近这里繁忙无比,上千的劳力被刘晋雇佣过来,运输钢筋水泥、建材的四轮马车排成了长龙,几座巨大的厂房正在建设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