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在线阅读 - 第348章

第348章

    关键上述这一系列的cao作,导致大明的财政收入连年递减,加之腐败的吏治环境,算彻底拉低了大明的水准。

    跟建虏打仗,建虏越打越强,大明越打越虚。

    跟流寇打仗,流寇越打越强,大明越打越虚。

    一个从外向里打,一个在内流窜作战,这就算再浑厚的家底,那也经受不起这样的折腾啊。

    “皇爷,蓟辽总督卢象升,呈递奏请屯田疏。”

    在崇祯皇帝思索着,后续他该从哪方面下手,能绕开外朝,通过内廷,逐一落实下来的良策时,韩赞周捧着一封奏疏,便递到了崇祯皇帝的跟前。

    第三十三章 粮食,粮食!

    好端端的,卢象升怎呈递奏请屯田疏了?

    先前蓟密永三协之地,军机处这边,不是调拨了所缺粮饷?

    也落实了后续按月调拨粮饷制吗?

    崇祯皇帝眉头微蹙,接过韩赞周所递奏疏,心里不由得生疑。

    先前那段时间,崇祯皇帝一直忙着制衡朝堂,现在算初见成效了,对卢象升、孙承宗、刘兴祚等处,多是靠军机处了解情况。

    难道军机处出问题了?

    不太可能吧。

    面对上下摆烂的大明,卢象升所呈递的奏疏,难免叫崇祯皇帝生出怀疑,但很快就打消掉了。

    军机处的那帮大臣,包括参赞大臣,每一位能进来的,都是经过他批红后,才能进去的。

    带着种种疑惑,崇祯皇帝翻看着手中奏疏,本微蹙的眉头,舒展开来,但随后又紧蹙起来。

    调拨给蓟密永三协的粮饷,没有出现问题。

    卢象升所呈奏疏,是为永平、蓟州镇等处,流动的内迁辽民、流民,想要重开京东屯田事。

    “粮食,还是为了粮食!”

    崇祯皇帝合上奏疏,轻呼一声,心里暗暗说道:“大明从万历年间,就开始在辽东频繁的失利,丢掉大片的疆域和城池,到了天启年间,便开始有大批辽民,从辽前迁移到关内。

    只是京畿一带的土地,那都是有数的。

    尤其是京郊、通州、三河等地,多数的良田、上等水浇地,多半都在达官显贵的名下。

    哪里有多余的土地,来安置这帮破产的辽民啊。

    所以多数都安排在京东一带,即永平、蓟州镇等毗邻山海关的地带。

    崇祯二年,建虏进犯大明关内,侵掠的主要地带,也集中于蓟州镇、永平等地,估计卢象升是承受不住压力了,要切实解决辽民和流民的问题,才呈递的这份奏疏吧,真是够难的啊。”

    想到这里的崇祯皇帝,站起身来,直言摆驾军机处,作为崇祯皇帝的眼里,必须完全掌控的基本盘,北直隶治下各地,都必须得到妥善解决。

    在勋戚、官绅、大地主、小地主等各阶层的眼里,大明是他们捞取利益,肥自己小家的地方。

    但是对崇祯皇帝来讲,整个大明,那都是他的,现在他没有办法,将整个大明都掌控起来。

    那就唯有退而求其次,先将整个北直隶掌控住,打造稳固的基本盘。

    除了地震、雪灾这种事情,他没有办法直接干预,但是像水灾和旱灾,可以通过整修扩宽河道,兴建水利设施,修建水库等措施,来尽可能的将灾情降到最低。

    要是能把没有任何产粮的局面,转变成不同程度的减产,那大明的粮食荒,多少是能缓解一些的。

    等到内廷这边,开始在北直隶临海地带,修建造船厂,除了兴盛海贸业以外,组织大规模出海捕鱼,这也是一项不错的选择。

    近海的各类鱼群,远海的大鱼,乃至是海带、裙带菜等,这都是能吃的啊。

    小农经济下的封建王朝,所认知的食物就那么几大类,像全民食用海带、裙带菜等海洋植物,尚没有在大明形成。

    临海地带的水产捕捞业,应该壮大发展,对多灾多难的大明,能多一口吃的,别管用什么法子,都必须要扶持起来。

    这渔业能发展起来,那鱼骨还能制作肥料,这对增加亩产量,是有着极佳的促进作用。

    被卢象升所呈这封奏疏,叫崇祯皇帝心里决定一点,以内廷为主导的造船厂,必须即刻马上筹建起来。

    “臣等参见陛下!”

    来到军机处这边,王洽、王在晋拱手作揖道,对崇祯皇帝的到来,二人也生出些许疑惑。

    随着内阁那边明确下来,一般没有重要的事情,天子是不会来军机处这边的。

    “免礼吧。”

    崇祯皇帝伸手道:“两位卿家,你们来看一看,卢卿所呈递的奏疏吧,朕觉得重开京东屯田,是必须要做的。

    但这件事情具体怎样做,国朝这边,还是要议出个章程,不能说,事情定了,实际负责官员,却不在京东一带。”

    王洽、王在晋相视一眼,眉宇间露出些许疑惑,在王在晋的示意下,王洽走上前,接过天子所递奏疏。

    二人聚在一起,便看了起来。

    只是在看完里面的内容后,二人流露出各异的神情,有凝重,有沉思,显然对京东那边的情况,他们都没想到会这般的严峻。

    先前这些,国朝这边并没收到任何消息。

    摆烂的大明嘛,有务实的官员不假,但更多的却是懒政怠政的庸才!

    秉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谁没事会给自己找麻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