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在线阅读 - 第651章

第651章

    过去在大明军队里,并没这等精良火铳,想来是崇祯小儿,经历那场战事后,调集大明铳炮匠打造的。

    这也是辽东各地出现战事,我八旗劲旅集结大军,想扑灭这些叛乱和战事,却被一次次压制住的根源。”

    “没错!”

    黄台吉眼神冷厉道:“这就是本汗想说的,大明在过往的战争中,和八旗劲旅交战胜少输多。

    崇祯小儿知晓我八旗劲旅长于步战,而他明军短于步战,所以就把心思全花在火器上,想以此战胜我们八旗。

    现在本汗最担心的事情。

    就是这等精良的火铳,包括那些不知名的火器,被崇祯小儿大规模的生产出来,列装到戍守辽地的明军麾下,还有李自成所部叛军。

    所以我们不能坐以待毙。

    除了要设法通过那些暗桩,和辽地的那帮家伙购买这等火器外,还要调集大金所控制的匠户,打造这些火器才行。”

    “汗王英明。”

    范文程、宁完我当即作揖道。

    的确。

    此前所处的被动境遇,对八旗上下而言,都不想再经历第二次,辽西和辽南疆域的丢失,让八旗受损惨重。

    这也打击了黄台吉的威信。

    “范文程,此事就交由你来着办。”黄台吉神情冷然,看向范文程说道:“最多三个月时间,本汗要见到一批这样的火铳,到时本汗要调遣八旗劲旅,彻底征服了索伦诸部,包括其他部族。”

    “奴才领命。”

    范文程当即应道。

    当前所处的境遇,想要调集兵马再战辽西、辽南等地,对黄台吉而言无法承受损失,他要先借着解决索伦诸部,顺带解决好内部问题,待局势明朗后,辽地必将再现八旗劲旅之威!

    第二百九十二章 增补水师

    辽东战局的明确,随着军机处明发上谕,传递相应的战况,包括辽东义民所取战绩,对大明朝堂和京畿一带,都形成不小的影响和震动。

    或许是过去战败的次数太多,骤然取得这等整体战局的胜利,使得很多人的心中,都没有料想到。

    对于这些影响和震动,崇祯皇帝并没放在心里,相应的舆情和导向,都在他的指示下推动着。

    想战胜建虏八旗,镇压建虏叛乱,首先要战胜意识形态的‘战败’,拔除掉谈奴色变的风气。

    倘若这一根本不能改变,那就算崇祯皇帝做的再多,一旦辽东出现任何风波,传到京畿这边,就会影响到朝堂的安稳。

    这是崇祯皇帝所不愿看到的。

    军机处。

    “辽地整体局势的变动,就目前的形势来看算是稳定了。”

    崇祯皇帝神情严肃,看向王洽、王在晋他们,“虽说到现在东江军那边,还没传来相应的军报,不过朕预测辽地的格局,短期内不会再改变了。”

    王洽、王在晋、黄立极、傅宗龙一行,无不点头表示认可,建虏此战蒙受此等损失,就算想纠集大军再攻,那也是有心无力的。

    枪炮一响,黄金万两。

    过去辽地所生的战事,大明都支出诸多的粮饷,同样的道理,建虏那边支出的粮饷,只怕也不会少。

    “朕这次来军机处,是想商榷增设水师建设一事。”

    看着众人的反应,崇祯皇帝开口道:“针对此次辽东整体战局的分析,想必军机处这边也明确了吧?

    不管是辽西那边的战事,还是辽南这边的战局,亦或者是东江军所展开的战局,水师所发挥出的成效,是非常显著的。

    像孙承宗所领辽前大军,趁着辽南局势动荡时,展开海陆协同作战,对建虏所窃辽西之地发动攻势。

    像李自成所领辽东义军,在辽南治下活跃之际,刘兴祚所领东江军,趁势对辽南展开的袭扰。

    过去国朝对水师建设,太过保守,太过消极,以至很多时候明明有机会进取,却最后白白错过战机。”

    公事房内陷入沉寂之中。

    王洽、王在晋、黄立极、傅宗龙几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对天子所讲之言,无不是陷入沉思之中。

    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并没急着出言催促,对增补水师力量一事,他是志在必得的事情。

    特别是天津持续开海,辽东诸港的明确,为预防日后可能形成的海上威胁,大明北方设立成建制的水师力量,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发展大明的海上力量,是极其耗费粮饷的事情,仅靠内帑的供应不行,崇祯皇帝要从国库这边,争取到相应的份额。

    时下大明财政危机初步缓解,将国库里的宝贵银子,投进能见到回报的领域,是崇祯皇帝要做的事情。

    “陛下,臣以为此事当办。”

    王在晋沉吟片刻,上前作揖道:“正如陛下所言的那些,在过去那场辽地战事中,水师所发挥的成效很明显。

    如果能增强觉华岛所驻水师,在天津、登莱两地,恢复相应的水师建制,一旦辽地出现风波,国朝可通过多地水师,调遣相应的援辽兵马,运输相应的粮草、火铳、火炮、军械等物。”

    “臣附议。”

    “臣附议。”

    黄立极、傅宗龙、杨文岳、丁启睿,杨嗣昌几人,纷纷作揖附议道。

    作为崇祯皇帝所选的大臣,虽说他们多是出身旧官僚群体,但是对军事层面的见解,远比其他文官要看得更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