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修真小说 - 我在修仙界开店的日子在线阅读 - 第40节

第40节

    “爹爹怎么了?”宝栗上前关心地拉着她爹的手问道。

    她爹的目光落到高高悬起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上,神色有些怆然。

    “三次北伐,三次大捷,动摇不了他们和议的心。”战场上向来战无不胜、从不畏怯的战神将军,此时话里透着无穷无尽的痛苦与迷茫,“你知道是什么样的和议吗?取消大宋国号,向金人俯首称臣。好好的人不当,偏要去当狗!”

    宝栗不是很懂:“既然他们不想要国号,那不要就是了。”

    人生短短数十年,能做的事情本就不多,皇朝的兴衰更替本也是自然而然的事。哪有可能一个朝代持续到天长地久?

    既然皇帝都不想要了,那就不要了!

    她爹垂目看着天真懵懂的宝栗,心中不免叹息一声。

    女儿虽然聪明过人,可到底还小,如何能懂国号代表的不仅是国号,还代表着举国人的尊严与未来,皇帝与文武百官都匍匐在金人脚下了,百姓以后又能过什么好日子?

    即便江南之地称得上是富贵之乡,可一年比一年更重的岁贡还是会落到每一个百姓的头上,更别提北地百姓还生活在金人管治之下任人践踏。

    他们现在固然可以俯首称臣、花钱买平安,赢得一时半会的安宁,等到耗空国力的时候他们的儿孙还能以什么自保?

    难道当真要跪在外族脚下摇尾乞怜吗?

    宝栗听着她爹把事情掰碎了给她讲了一遍,懂了。

    原来是她爹觉得金人来了不会善待百姓,她们的子孙后代会生活得十分凄惨与屈辱。

    她没再打扰她爹,而是回去和她几个哥哥探讨了一番,大致理清楚了她爹的要求:第一,他们要当大宋人,不想当大金人;第二,他们要仁爱百姓的皇帝,不要不爱百姓的皇帝,且皇帝最好姓赵;第三,现在的皇帝虽然姓赵,但是想当大金人。

    宝栗懂了。

    找个姓赵的、仁爱百姓的人把现在的皇帝换下来,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宝栗兀自忙碌起来,先去打听姓赵的都有哪些人。

    等得知要和大宋皇室连亲带故才有机会换上去,她又认认真真地缩小了一圈范围,还真让她在襄湖一带找着个适合的人选。

    宝栗哒哒哒地骑着马儿寻到那个少年,发现对方长得还有点俊。

    很不错,长得好看的人,心眼必然不坏!

    她对他进行了几番考验,确定这人是个适合的人选之后就开始对他进行皇帝上岗培训,不时抽空训练自己的宝家军。

    在宝栗看来,她爹有岳家军,她肯定也要有宝家军。

    按照俗世的说法,这叫女承父业!

    宝栗这些人马第一个要瞒过的就是岳家军的耳目,她觉得这样做正好可以锻炼底下人的能力,所以兴致勃勃地拿岳家军当磨刀石,逐渐聚拢一支令行禁止、灵活性特别强的强兵。

    赵家少年第一次接见宝栗手底下的几个“将军”时还觉得她是在胡闹,几年过去后他发现自己才是没看清楚形势的那个。

    宝栗训练出来的这支分散于襄湖各处的“宝家军”,成长速度快得让人难以置信!

    而且这些人基本都是宝栗一手训练出来的,对宝栗可谓是言听计从。哪怕宝栗让他们攻入皇宫,他们也会眼也不眨地照办!

    宝栗他爹带着大军出发前去进行第四次北伐的时候,宝栗觉得也到了宝家军该干活的时候了。

    等她爹打了胜仗回来,看到皇帝换成了不想当大金人的好皇帝,一定会很高兴的吧!

    她别过兄长与母亲,带着赵家少年秘密行军前往临安。

    路上宝栗截取到一封来自金国的信,上面是写给宰相秦桧的一句密令:“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

    宝栗看完生气地说道:“好哇,他们居然想杀我爹,我要杀了他!”她说完想了想,又转过头问旁边的赵姓少年,“你应该不想用他当宰相了吧?”

    赵姓少年答道:“不想,这等小人,哪堪为相?”

    宝栗说道:“那我去杀了他!”

    赵姓少年垂目看宝栗,只见宝栗气那双眼睛莹亮好看,瞧不出半点戾气。

    他却不怀疑她可以做到。

    “好,杀了他。”赵姓少年缓声应道。

    宝栗与赵姓少年商量好了,便把马儿留给赵姓少年,借着夜色潜入临安城,仗着自己身形灵巧如入无人之境般寻到丞相府。

    她本想直接取了对方性命便离去,不想竟发现他悄悄把一封信藏入密室的举动。

    宝栗改了主意,等对方走后进了密室,把里面藏着的东西如数取了出来。

    没过几日,很多人发现满大街都贴着宰相长期通敌叛国以及皇帝准备让地赔款的证据。

    年少气盛的太学生们在靖康之耻时被杀了一批,身体里的血还没冷透。

    看了君相这些年通过秘密书信商量的那些事,所有人都愤怒了,再一次聚集在宫门处要皇帝给一个交待。

    皇帝怎么会愿意给交待呢,他只觉得气愤,气愤秦桧竟让那些书信泄露出去。

    只不过这天夜里,一道娇小的身影轻轻松松地进入禁中。

    “……给大家一个交代吧?”

    宝栗好声好气地和皇帝商量。

    如果她没有拿匕首抵着皇帝的脖子,气氛会显得更加融洽。

    皇帝本就曾在南渡途中饱受惊吓,此时被利刃抵着脖颈,心中惊惧不已,不知这小女娃到底是从哪冒出来的。

    只不过他能感觉出来,这小女娃并没有把他的性命看来眼里,更没有把守卫森严的皇宫看在眼里。如果他不答应她的要求,她真的会毫不犹豫地下手!

    皇帝颓然道:“……给,一定给。你想要我怎么给?”

    第44章

    皇帝很快见到了新皇,那位被宝栗选中的赵家少年。

    少年眉目清朗,有着皇帝早已失去的朝气与锐气。

    “你打算当她的傀儡吗?”皇帝屏退左右,与新皇聊了起来,说自己从未想过岳家竟会做这样的事。

    自古以来左右皇位更替的人,大多都不得善终、遭人唾骂,他便是让出了皇位,也是尊贵无比的太上皇,新皇想要顺利接管朝政,还得好好讨好他这个便宜爹。

    新皇笑了笑,说道:“您不懂她。”他见到宝栗时,宝栗不过八岁,问的却都是社稷苍生。她似乎不怕他说谎,他答了,她就信。

    这样的人怎么会与他们一样汲汲经营,只为求得一世的权势富贵?

    与其担心她有夺位之心,倒不如担心她什么时候会突然离开。

    毕竟这样的人,注定不是凡尘俗世能够留住的。也许有那么一天他从梦中醒来,会发现她已经消失不见,仿佛从未到过这世间。

    至于岳将军,他本就不知晓宝家军的存在,如何知道他的女儿悄无声息地策划了一场篡位宫变。

    “您也不懂我。”

    新皇低声说道,声音低得仿佛只想说给他自己听。

    “若她想要这天下,我只会直接给她。”

    新皇登基,首先杀得便是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

    主和并不是十恶不赦的事,以议和为由卖国求荣就罪无可赦了。

    远在北地的岳将军惊闻临安的变故,本想班师回朝,却受到新皇派人送到北边的急报,说是希望岳将军能够踏破贺兰山缺!

    新皇还说,等到北地全面收复的时候,岳将军也不必急着回来,他会率文武百官直接北上。

    他们大可不回开封,直接定都到燕京去,过去多少先人毕生都想要收复燕云,若是可以拿下燕京的话,就由他这个天子来守住燕云、守住国门!

    临安那边人人都已知晓岳将军幼女不仅时常出现在御前,还被破例钦封为大宋公主。

    可北地太远,新皇又担心皇位更替之事影响收复北地,没让使者细说临安的消息,只给了自己的亲笔写的诏书以及让岳将军统率王师的金令。

    随着诏书一起来的,还有一支精锐的新师,说是也归岳将军管着。

    岳将军既要接受这支由新皇派来的精锐之师,自然要深入了解他们的情况。

    一接触之下,岳将军就发现这支精锐给他一种异常熟悉的感觉。

    等他与底下的将领们一讨论,大伙都有同样的观感。

    不过这并不重要。

    岳将军当众读了新皇所说的“天子守国门”之说,破例与众将领们痛饮了一大碗,摔了酒碗说道:“有陛下这句话,我们还有什么可犹豫的,我们不仅要踏破贺兰山缺,还要直接拿下燕云!”

    深入北地的王师仿佛一瞬间沸腾起来,每个人怀着拿下燕京的想法一路北行,没有人觉得苦,更没有人觉得累。

    临安那边也没闲着,新皇提拔了一批新面孔,都满身锐气,都决意北归,他们得知新皇要迁都燕京亲自镇守国门,浑身的血液都像是被煮沸了一样,汩汩地在他们年轻的身躯里肆意流淌。

    连天子都有这样的决心,他们这些做臣子的又有什么好犹豫的?

    与其每年送钱给金人,倒不如好好养活他们的王师!

    所有人都行动起来了,前方缺粮他们马上调配,前方缺甲他们马上打造,前方少了刀枪剑戟,他们第一时间送到。

    金兀术还做着南下的美梦,不想没过多久,大宋王师竟直抵燕京。

    向来打赢了就退回去筹备议和的临安朝廷这一次出人意料地强硬,而且临安朝廷那边的细作都被清了大半,他们一时半会竟无法再探知南边的情况!

    面对不要命一样的大宋王师,向来优势占尽的金人一下子慌了。

    是谁让临安朝廷有了这样打的变化?

    金人还没来得及弄清楚这个问题,就被逼得节节败退,从燕京退回了苦寒的上京。

    岳将军占下燕京,只觉如坠梦中。他做到了,祖祖辈辈挂在嘴边想要收回的燕京,如今就在他脚下!

    不,不仅是燕京,整个中原也都收复了!

    岳将军一边派人收拾燕京皇宫,一边派人送八百里加急到临安。

    燕京已定,恭迎御驾。

    岳将军也很好奇这位让他们打起仗来如臂使指的新皇到底是何方神圣。

    哪怕君臣之间不曾谋面,岳将军已经认可了这位新皇。

    即便最后新皇不愿意实现天子守国门的承诺,他也依然觉得这位新皇是位明主。

    彼时已是春暖花开,将士们熬过了严冬,临安也迎来了暖洋洋的春日。

    得知岳将军当真拿下了燕京,有人惊喜,有人不信,有人开始劝说新皇别迁都燕京。

    “燕京那么远,冬天天气冷得很,根本出不了门,陛下万金之躯怎么能长住在那样的地方?”他们苦口婆心地劝说新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