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明末巨盗在线阅读 - 第22节

第22节

    事后,大家自然都会想到,这件事情当中的关键便是那封信。据外间后来传说,特别是浙党人。说是,当年沈一贯的这封信被东林党的重要人物李三才给偷梁换柱了,然后又篡改了内容在民间流传开来。

    据他们说,沈一贯派去送信的这位家人在半路上曾经受邀,在李三才的府上住了一夜。原因是,这位李三才当年曾是沈一贯的门生,所以与沈家的这位家人相熟。

    此事在当年影响极广,而且也不过才过去六七年,杨举自然也听说过。可是,这事双方都做的不太光彩,他自然不好解释,也不能解释。所以,聪明的杨才子选择了沉默

    杨举沉默了,这些万松书院的人却并没打算就这样放过他。

    “杨才子为什么不说话呀?你给我们说说嘛!也让我们见识见识你们东林党耍阴谋的手段。说不定,我们因为佩服你们高超的偷鸡摸狗的手段,便全都投到你们东林党的门下了呢!”

    虽然这人话说的尖酸,台上的杨举却十分能够装傻。被人如此的排挤,他却似乎一点也不尴尬。看他单手托腮,双目下视,一副沉思的模样,好像正在思考对方的话,又似乎根本就没有听到对方的话。俞仁不由的暗暗佩服起来,他本以为自己的脸皮天下最厚,看来,与这位杨大才子相比,自己的那点功力,还真是差了不少。

    第四十七章 辽东战报

    俞仁猛然想起自己刚结交不久的袁崇焕袁老哥,也是东林党的粉丝。而自己今天来,似乎也有替袁老哥帮东林党人“拉选票”的目的,这样兴灾乐祸的稳稳坐在台下看热闹,似乎有些不太妥。将来这事要是传到他袁老哥耳朵里,他非跟自己绝交不可。

    想到这里,俞仁赶紧坐正了身子,准备拉那位与他同桌的卢象升,给台上的杨大才子一些声援,却见杨举已经缓缓抬起头来,开口道:

    “先生是在到达嘉兴府时,看到了一份从京师传抄来的边报,这才不得不放弃本次讲课,匆匆赶回京师的。”

    杨举的回答十分巧妙,他直接绕开了当年的这段无法解释的疑案,而讲到大多数人更加关心的眼前的问题上来。

    “什么边报?”果然,杨举才一出口,台下便有好几人同时问道,对比万松书院所提的当年沈一贯的阵年旧事,他们显然对当前的时事更感兴趣些。

    杨举扫视了一下全场,过了好一会儿,这才道:“是一份从京师传抄过来的,关于辽东的边报。”

    “辽东怎么了?”

    这回,连与万松书院的众学子坐在一起的李显忠,也忍不住急切的问起来。

    辽东可是他家,他自然比谁都关心。

    杨举看了李显忠一眼,他并不知道面前的这个年轻人,正是辽东最有权势的李氏家族中的一员。

    “杨镐杨大人的四路大军彻底失败了。女真人先在萨尔浒全歼杜松的三万余人,杜松总兵战死;接着他们又在尚间崖大败马林部,然后又在阿布达里围歼刘铤部,刘铤总兵战死;李如柏闻讯仓惶逃回清河堡。大明十三万大军,几乎全军覆灭。”杨举说到这里,重重的叹了口气。最后的几句话,显得格外的语调沉重。

    此消息一出,全场大哗。因为这一次的征伐辽东,动静很大,动用的又是当下朝中最有名的四名猛将,队伍也是大明最精税的队伍。这一次配备了精兵猛将的出征,早已成了举国上下关心的一件大事。无论是在朝廷,还是在民间,是在京师还是在东南。可以说,哪怕是乡村小民,也都有所耳闻。

    可是,在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这完全是一场不对称战斗。简直就是杀鸡用牛刀。在他们的思想里,女真人不过是些生活在辽东山林里的未开化的半野人,他们连田地都不会种。要对付这样一批山林里终日与兽为伴的人,那简直跟狩猎差不多。

    想想吧!我们到山里去打猎,带的却是十三万大军,而且还配了大炮、鸟铳这样的先进的火器。还有四名全国最勇猛的百战名将带队。这结果,就算用脚趾头想,也能想的明白啊!

    然而,最终的结果却令几乎所有人都大大的吃了一惊。大明朝最精税的十三万大军,居然被一群长年住在深山里的野蛮人打败了,而且还是败的很惨。这个结局,不仅在实际后果上让大家不能接受;在心理上,一直以天朝大国自居的大明人,更是不能接受。

    “不可能,不可能,这一定不是真的。一定是你小子在造谣。我爹……”前排的李显忠激动了。可是他才说到这儿,便被他旁边的唐辙突然重重的掐了一把。这一下,把李显忠给掐醒了。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在这个时候、这个场合,是不适合承认自己是李如柏的儿子的。

    因为,现在的李如柏已经不再是从前的那个倍受尊重,曾为大明立下无数战功的李如柏了。他成了大家心中的耻辱。怎么就能怯战而逃呢!我大明的将士怎么能这么无胆,居然会被一群野蛮人给吓的不战而逃呢!

    丢人,太丢人了。这样的结果,比战败还更让民众不能接受。

    正在李显忠为这突然到来的败战消息,而伤心不已时,唐辙已经站了起来。他向杨举发难道,“我们也不知道,你所说的边报是真是假。我们姑且就先当它是真的吧!”

    说着,唐辙一指挂在杨举身后的那个布联,上写着东林党标志性的台词: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你们东林党人都讲事事关心,表现出一副以天下为己任的假圣人模样。我们且不去讨论,你们这样的遮掩本性、刻意表现,是对还是错。既然你们以天下为己任,那么眼下,朝廷吃了这样大的一场大败战,如果以你们东林党人的观点,你们认为朝廷要怎么处理才妥当?”

    杨举看着唐辙。他一眼便看出这个唐辙,与方才的那几位有意为难他的人是一伙。当然,这也很容易,因为他们的桌上都摆着相同的牌子:万松书院。而且杨举还看出,这个人应该是这些人当中的领袖。因为他所坐在位子是居中的主位,而且他们这一桌,只有他跟李显忠两人坐,而其他桌上都是满满的坐了八个人。

    对于这位万松书院的领袖人物,杨举不敢大意。

    “这位台兄如何称呼?”杨举很有礼貌的道。虽然被万松书院的人一再为难,杨举却一点也没表现出不满。因为他知道,这万松书院不仅代表着杭州的士子,也可以说是代表着整个浙江的士子们。他们是浙党培养后继力量最重要的基地。所以,这些人要为难他一个东林党的门下并不奇怪。如果他们不为难他,倒反奇怪了。在这一点上,杨举早已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在下唐辙。”

    “原来是明性兄。幸会幸会!”杨举没有马上回答唐辙的问题,反而先跟他套起了近乎。他一口道出了唐辙的表字,这等于也是在告诉对方,我对你还是了解的。同时,不直称唐辙的名字,而称他的表字,这也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这也是杨举主动释放的一个善意的信号。因为他此次代师前来杭州,不仅仅是为了讲这一堂课,他们还有着更重要的使命。

    唐辙却一点也不买杨举的帐。“杨兄就不用客套了。你还没回答我,就眼下辽东的危局,如果是你们东林人当政,你们要做些什么,才能力保京师的安全、皇上的安全?”

    杨举想了想,这才认真的道,“如果是我们东林人当政,我们将会向皇上建议,破格重用有军事才能的官员,然后派人在直隶加紧招练新兵。同时对打了败战的杨镐和胆怯逃跑的李如柏进行严惩,以整肃军纪。”

    唐辙一声冷笑,“女真人一举击溃我大明最精税的十三万大军,可以说整个辽东已是危如累卵。辽东一旦被女真人攻占,便直接威胁到京师的安危。杨才子的这几句泛泛之言,似乎并不能起到多大作用吧!何况,兵家自古有言,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如今,我大明一下损失了两三名最勇猛的名将,即便是马上可以练出新兵,又能交给谁去带?李家向来是辽东望族,历来是名将辈出。

    如果按杨才子的办法,严惩了李总兵,那整个辽东李家虽然不敢怨愤,却也因此而与皇上、与朝廷生出嫌隙。到时候,李氏必不肯拼死为我大明效力。没有李氏的大明,便等同于失去了十万精兵。你让皇上又到何处去寻那可战之将?”

    杨举本来对唐辙,是想善加拉拢的。可是在如何对待李如柏的问题上,他却完全不赞同唐辙的观点。虽然他知道,自己此次杭州之行如果能赢得唐辙的支持,便等于是成功了一半。可是,这并不代表他便可以以原则作为交换。

    “听唐兄的意思。你是认为只要放过李如柏,让他将功补过,咱们大明便可以打赢女真人了?”杨举的语气不再像刚才那样的客气了。

    第四十八章 各执一端

    “虽然不能完全这样说, 可是李氏一家在辽东这一局棋中的作用却是任何人都无可否认,也无可替代的。

    且不说李老将军镇守辽东三十年,所立下的无数战功,便是李家第二代的九位将军,哪一个不是久经沙场、战功显赫。不能因为一场战没打好,便要问刑吧!如此,岂不寒了天下将士们的心?”

    杨举连连摇头。“唐兄此言,杨举不敢苟同。李氏固然为我大明朝辽东的柱石。可是也正因为他李家的显赫,天下人人都盯着李家在看。如果此次李如柏怯战败逃,朝廷不予追究,那么将来,军中效仿之人必多。

    如此下去,将来再与女真对战沙场,怯战败逃的将军必会有大把。将士没有拼死沙场之心,这战还怎么打?”

    台上的杨举与唐辙就如何处理李如柏的问题,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台下的众人也各执一端,争的不可开交。有人支持杨举的观点,认为对李如柏要严惩。也有不少人支持唐辙的观点,认为对李家的处理要慎重,特别是当下朝廷正是多事之秋,正当用人之际。

    俞仁碰了碰一旁的卢象升的胳膊,“卢兄如何看?”

    “辽东战场本不乐观,却万万没想已坏到了这个地步。临战之将,必当以勇为第一,李如柏怯战败逃,不战而溃,必不可赦。”

    俞仁点头,他大概是所有人中最早知道这个结果的人。可是,对于李如柏的处理问题,说实话,他还真没有深想过。直到现在,杨举与唐辙把问题提出来了,而且双方都有充分的理由。想到大明之后的历史,似乎并没听到李氏的名字,甚至连曾最被众人推崇传为神话的李成梁,在后世的史书中也很少提到。

    俞仁估计,这应该是因为辽东李氏从此开始走向了没落,不再是辽东棋局的主角。

    “俞兄的意见如何?”卢象升问。

    俞仁低头慢慢喝了口茶,这才道,“我认为,辽东战局已是如此,不可改变。当下最重要的是,如何挽救眼下的辽东危局,不让女真人打到山海关来。这才是我们目前最应该关心和考虑的。至于李如柏的处理问题,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缓一缓再讨论?”

    卢象升听了俞仁的话,微微点头。

    “俞兄所言极是。既然目前大家对处理李如柏还形成不了统一意见,先把这个问题放一放,倒是个错的主意。俞兄的思路果然独特,不眼前所拘泥!”说着,卢象升轻轻叹了口气,似乎是对自己没能及时抓主问题的重点而不满。

    俞仁见卢象升方才还慷慨陈词,这会儿却好像又有些不大自信了,也不免有些奇怪。

    他哪里知道,这卢象升虽然是位士子,可他却从小善武,自幼熟读兵书。十五岁便曾协助当时到宜兴围剿太湖水贼的南京水军守备,攻破水贼水寨,也因此而名传乡里。

    卢象升也因此被常州的同窗好友们捧为,可带十万甲兵的帅才。不仅如此,这卢象升伸手也很不差。他自小家中便请了一位武师长期教他练武,可以说是宜兴城里有名的文武双全的才子。

    可是这一次,当他听到俞仁短短的一句话,便感觉自己与其相比,不说别的,就光光这对战争的关键点的把握,便差了一截。他也第一次认识到,自己在军事上,其实并不那么的成熟。

    俞仁轻轻拍了拍卢象升的肩膀,安慰道:“卢兄也不必妄自菲薄。我也不过是因为比你早些听说辽东的战况,这才比你们想的更多了些。以卢兄方才未能亲临战场,而能提前预见我军的凶险,光这份眼见,已是非常难得了!”

    “那么,以俞兄来看,就当下的辽东,朝廷应当做些什么,才最妥当?”

    这一次,俞仁没有多想,因为这个问题早在他与袁崇焕在长乐的多次讨论辽东局势时,便做过这样的假设,并为此设计了应对方法。

    “我认为,当此之时,我军新败。又兼精税尽失。要想马上再抽调出一支劲旅北出辽东,与女真人争锋,必不可取。何况,只怕当下,朝廷也抽不出来这样的军队了。

    因此,我认为应该派一位老成之将,先在辽东收聚散兵、据城坚守。先稳住辽东局势,再缓图攻进之法。必竟,在辽东,我们还有沈阳、辽阳、广宁这三座重镇在手。辽西走廊的要塞更是丝毫未损。女真人这一次虽然大胜,但要想南下破关,却万万不能。

    以我想,女真再强必竟不过数城之地。以我大明万里江山,要打垮女真,不过是个时间问题。重要的是,我们不可急进,也不能怯战、避战。只要耗住女真人,便早晚必能将他们拖垮。”

    卢象升听的连连点头,便像是一位学生在认真的聆听着老师的教导。

    而此时的台上,杨举与唐辙正争的不可开交。就在这时,就听前排有一人突然拍案而起,大喊一声,“空论无益,不如大家比一场。”

    俞仁忙转头去看。说话的人正是李显忠。就见他正面赤耳红的瞪大着双眼,紧盯着杨举,好像跟他有什么深仇大恨,要把他一口生吞下去一般。

    杨举显然不知道,这李显忠为何会突然如此,可是唐辙对李显忠的过激表现却是心知肚明。李显忠显然是因为杨举力主要严惩他爹,所以才会如此恼恨。不过,李显忠的话倒也提醒了唐辙。

    他忙向台上的杨举道,“是啊!咱们如此空论,最终也辩不出谁是谁非,自古便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之说。既然杨兄你这堂课叫‘经世致用’。而杨兄对辽东战局又是如此的侃侃而谈,想来杨兄对兵事必然十分精通。那么,现在不如就让我们见识一下杨兄致用的手段吧!俗话不也说:是骡子是马,拿出来溜溜嘛!

    到底是你东林人纸上谈兵,还是我万松士子枉言虚谈,咱们一比大家也就全知道了。

    当然,我也没办法真的给咱们挑起一场战争,分别由你我指挥。但是我们却可以来一场比武。不知杨兄敢不敢接招啊?”

    杨举一愣,这个提议实在是太出他意外了。自己与唐辙两个明明都是书生,两个书生间的争论,最终却要以武斗的方式来解决,实在是有些不合逻辑。

    杨举是个十足的读书人,他从来没有练过武。对于唐辙提出的比武,他完全没有把握。可是,他也知道这一次对他来说,正是一个机会。要想让万松士子,特别是这个唐辙服自己,看来光用嘴上功夫是不行了。只有在比武中赢下唐辙,才能真正让他心服自己。如果唐辙服了,那整个万松书院也就服了。他如果可以达到这个效果,那就算是超额完成了先生交待的任务。

    虽然杨举对于打赢唐辙没有把握,可是看着送到眼前的机会,他仍然不愿轻易的放弃。

    唐辙见杨举沉思不言,于是又投下一个更大的诱饵。

    “如果杨兄不反对的话。我想我们还可以在比武中加些赌注。如果我们万松士子输了,我们今天在场的全部三十二位万松士子,便全数投入你们东林门下,正式向钱先生拜师。如果你们输了,我只要求至庸兄此生不得再参加科考。这个条件,够优厚的了吧?”

    杨举心中又是一惊。唐辙的这个条件太诱人了!他不会忘记,自己与老师前来杭州,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在浙党的大本营里投下一枚重磅炸弹,使浙党内部的士子们思想出现分歧。能够争取一两个到他们东林党的阵营自然最好,就算不能,也要以老师钱谦益提出的“致用”学,来打压浙党门下士子多数尊崇的明阳先生的‘明心见性’的王学。

    第四十九章 外援难寻

    可是眼下,如果自己真的可以让这三十二个万松书院的的精税,也就是浙党年轻一代的精税改投到东林门下。那么,哪怕这只是一个形式,也会对他们东林党与浙党的斗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效应会让天下士子们更加坚定的认为,他们东林党才是真正正义的代表,所以才会连对手的门人中的精英,也改投到他们的门下。

    这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效果?杨举不敢想,要是自己真的做到了这一点,他对东林之功几乎可与偷信阻止沈一贯出山的李三才相提并论了。

    面对这样战果的诱惑,一向冷静的杨举激动了。眼前的这件事虽然他也知道,风险很大,可是回报也很大。如果成功,他杨举便会很快成为东林党中领袖级的人员,声名之盛甚至可以盖过他的老师。

    不入虎xue焉得虎子,杨举把心一横。“好,我答应你。”

    杨举连怎么比法都没有问,便直接答应了唐辙的要求。杨举的急切,被唐辙看在眼里。让唐辙心中窃喜。看来,自己的这一招果然有效,鱼儿已经开始上勾了。

    “好,那咱们便来比一比。不过,我可事先声明,这次比试,不是为了你我,而是代表着我们万松书院和你们东林党。因此,为了能够比较好的代表咱们万松和你们东林。我想光以我们俩个比是不行的。我提议,咱们双方各出五人,以擂台的方式,分别比试在战场上最实用的两项技能:射箭和马战。不知杨兄意下如何?”

    为了抢到这件奇功,杨举早已抛开了个人的科场功名。此时,他尽量事事依顺唐辙。对于唐辙提出的这个比试方案,他感觉也实在没有什么反对的理由,于是便点头同意了下来。

    “一言既出四马难追。那我们现在就把人员和时间定下来吧?”唐辙打蛇趁棍上,要一举把此事敲定。等到约定的各个细节都谈妥,那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到时候,最算杨举想要反悔,也没有机会了。

    唐辙所以会提出这个方案,当然有他的理由。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知道,自己的这一方可以说是立于不败之地的。他这一次的最终目的是,让杨举不得参加明年的科考,能一生不参加科试,自然更好。至于原因,其实很简单。

    因为他唐辙觉得,眼前的这个杨举实在是他科场最大的一个威胁。如果能阻止他参加考试,那么也就意味着,自己有很大的把握可以高中头名,而且是连中三元。

    杨举被人称为南京第一才子,这唐辙却被人捧为东南第一才子。本来,唐辙这个东南第一才子,并没把杨举这个南京第一才子放在眼里。文人相轻嘛!可是,经过今天的这一场交锋,唐辙发现,这个杨举还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人。无论他的学识和见闻,都不在自己之下。要想在科场斗败这样的一个强大对手,唐辙开始有些不那么的自信了。

    于是,唐辙便想到了这招上屋抽梯之计。就是借今日之事为由,打一个赌,将杨举用赌誓套住,从而最终达到使杨举自己自愿不再参加科考的办法。当然,唐辙也十分明白,要想让杨举用自己的一生士途作为赌注,就必须要有一个比这更有诱惑力的条件作饵。

    最终,唐辙想到了浙党与东林党的这一局大棋。在这一局大棋当中,他们每个人,都只是这局棋中的一枚棋子。他相信,为了帮助自己的一方最终获得胜利,杨举一定会愿意赌上自己未来的士途和功名。事实证明,唐辙猜对了。

    就在唐辙与杨举各自打着心中的如意算盘时,台上走上来一位十七八岁的年轻士子。

    此人一身青衫,头扎一块普通的布巾,身形俊秀,面目柔美。正是俞仁方才在门口遇上的那位青衫假士子。

    俞仁看到这位假士子一上台,便感觉眼前一亮。这个女子虽然不能说比李玉更美,但却有着一种与李玉完全不同的气质。李玉是属于智慧外露,美貌尽显的类型。此女子却潜隐娇容,不露锋芒,属于含而不露的类型。她甚至还刻意的在自己的头上配上了一块半旧的破方巾,而身上的衣服也完全的朴实无华,配饰更是丝毫不带。脸上的眉毛也是刻意的用眉笔划粗了许多,双眼下处,还有意的用眉笔划了两个浅浅的眼袋。

    这样的小小掩饰,果然令她那张原本夺目的脸显的黯淡了许多,使人一眼望过去,看到的只是一张普通的脸。

    虽然这位“赵先生”巧妙的用了几种小技巧,将自己的美貌尽量的掩藏起来。可是,对于俞仁这样的曾在女人堆里打滚的人来说,这样的小手段还是一眼便被他给识破了。

    “赵先生”来到杨举的身边,在他的耳旁轻轻说了几句什么。杨举的脸色变的渐渐难看起。他沉思了一会儿,然后朗声向唐辙道,“我今日代先生到杭州讲学,同来者唯同门学弟一人。可他自小体弱多病,不便参加比武。我想请唐兄允许在下在台下众位朋友中,邀几名自愿代东林应战者参加比武,不知唐兄是否准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