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明末巨盗在线阅读 - 第115节

第115节

    “可以,你去办吧!要快。”候景如这才想起自己今天是来抓人,而不是来请人的。

    这时,一名锦衣卫千总走到候景如面前,在他耳边小声道,“大人,魏公公今次可是已向皇上打了保镖的,说您这次出马,必定马到成功,一定可以将闻香教一网打尽。

    可这次咱们就只抓倒这么几个人,如果再放走了。回去如何向皇上交待?”

    第二百四十章 鸡犬升天

    候景如一瞪眼,“如何交待,那是你们的事了。反正不能因为这个,就污蔑我恩公,把他们当闻香教徒抓起来!你没听我恩公说吗?他们也是受闻香教所害的。”

    那千总赶紧点头,“大人说的是。小人也不敢起这个心思。小人是想说,要不然,咱们派一队人,到周围搜一搜,要是真搜不到,能不能在周围的村子里抓些人。这闻香教在这一带很是猖獗,周围的村子里也必会有许多人与他们同谋。”

    候景如想了想,瞪了那千总一眼,“你小子这是什么意思,是让我抓百姓假充盗匪是吗?这种事情我候景如可干不来!”

    那千总脸上有些难看,甘笑了一声,却又悄声道,“我知道大人是个爱民如子的好官。可是皇上那边却是不好交待的,魏公公早已把话说满,到时候要是咱们空手而回。皇上一生气,这欺君之罪,咱们可吃不起啊!”

    候景如瞪了那千总一眼,“有这么严重吗?”

    那千总赶紧道,“大人难道没听过,‘伴君如伴虎’这句话吗?咱们给皇上办事,那可是要打起十二分的小心啊!一个大意,说不定便会因为一件小事就脑袋搬了家啊!”

    候景如被这千总的几句话说的,心里也有些慌了,犹豫了一会儿,向那千总摆了摆手。“那,这事我就不管了。你爱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那千总得了此话,立时转忧为喜,向候景如一拱手,“大人英明,下官去了。”说完,一挥手,带着一队两三百人的锦衣卫,悄悄转道走了。

    这一边,候景如命人做了几顶软轿,将俞仁和梁如继他们一起抬进了城。然后又找了最好的大夫给他们治伤。

    总算是治的及时,加之梁宗仁从小练武,底子很好,倒给他捡回了一条命来。

    可是几个人这就么住在候景如安排的宅子里,这心里总是不安。眼见其他几人的伤都好的差不多了,只有梁宗仁的伤还未痊愈,梁如继便找到俞仁,希望离开京城。

    俞仁想了想,觉得他说的也有道理,于是便向候景如道了别,将梁宗仁托付给梁如继一个在寺里出家的朋友,其他几人,则随俞仁一同南下。

    当然,赵蕊也随他们一起。那天,当时眼见形势危急,俞仁便让若兰先带着赵蕊找一处安全的地方,把她安顿下来。然后再回来与他们汇合,一起把梁如继他们救出来。

    待到候景如带人赶到,若兰自然又去亲自把赵蕊给接了来。

    于是,大家同包一条商船沿运河南下。本来,这船是有船夫的。可是梁如继他们却嫌有船夫在,大家说话不方便,于是便打发船夫走了,而由他们在通州的几个门中的兄弟负责cao船。在船上,俞仁又与众人详细的规划起这个聚和村的事情。赵蕊也被俞仁拉进来,参与其中。

    俞仁还特意交待,让赵蕊把那天在汪文言家中遇到的,那个会造蒸汽机的颜佩韦也一起请到村子里来。在那儿给他专门建一个院子,让他安心的研究蒸汽机。再给他配几个帮手。

    赵蕊一一答应着,并用本子及时把俞仁的话记下来。

    船过山东时,岸边陆续的开始出现比较多的乞丐。起初,众人都没在意,必竟,这天下的乞丐,到哪儿都是会有的。可过了东昌府以后,这人便越来越多了。时常可见成群结队,一走就是三五十人的。大家便感觉有些不对了。

    又走了两天的水道,眼看快出山东了,可是这道上的乞丐群却更多了,有时多的,甚至有上百人一起出来的。虽然现在已是九月天气,早晚开始凉了。可这些人大多衣不遮体,有的甚至只用一块小布遮着下体,也有一个大人带着两三个孩子,用一件衣服包着的。

    俞仁从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惨景。虽然那次在福建时,看到的那些逃荒人的境况也很惨,可与这些人相比,又似乎要好的多,而且人数也远远不及此次。

    “梁门主。这是怎么回事啊?”

    梁如继赶紧走过来,“小相公还是叫我如继吧!我说过,现在我已不是聚和门的门主了。无论您愿不愿意,你都已是聚和门实际上的门主了。”

    俞仁露出一个苦笑。他有种被人赖上的感觉,不过,有时候,这种感觉也还是挺好,至少说明别人重视你。

    “好,如继兄,你可知道这儿这么多的乞丐是怎么回事?”

    梁如继叹了口气。“山东今年年景实在不好,许多地方都遭了旱。虽然秋收了,可百姓却没收到东西,只好举家出来乞讨。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地方官府这些年搜刮的利害,把他们搜的家中没有一点余粮。这年景好的时候,粮食也还勉强可支撑到开春。待到了春后,地里的东西也开始慢慢长起来了。就不怕了。

    可是今年这年景,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是不可能撑到年后了。所以,许多人便提前出来乞讨了。”

    俞仁点点头。

    “如继兄,咱们在这儿停一天,上岸看看你看如何?”

    “一切听小相公吩咐。”

    于是,俞仁一行人,就在前面的一个小镇靠了岸。他们扮作一家人,若兰若梅姐妹紧紧的跟在俞仁和赵蕊身后。这是梁如继私下里悄悄吩咐的,为了保护两人的安全。

    这是一个不小的镇子,有好几条街。几人上了岸,先找了家就近的面馆,打算吃午饭。

    “老板,给我们来六碗牛rou面。”几人坐下后,俞仁向小二道。

    那小二站在一旁听了,却没有动。

    “众位客官自己可有带米面?”

    俞仁听了这话,不由的奇怪。“这是什么话?我们是到你这儿来吃饭的,你怎么反问我们有没有带米面?”

    小二赶紧向俞仁陪礼,然后苦着脸道,“不瞒小相公。小人们这地方,如今这米麦的价格实在贵的离谱。往常一斤麦子才五六文,今年从夏天起,这价格便不停的往上长,如今一斤麦子,都长到五十多文了。

    我们也是没办法。所以,为了给客人省钱,也是怕客人骂我们。掌柜给我们定了个规矩:凡有客人来馆子里点餐,先问客人是否有自带米粮。如果客人没带,再跟客人说明情况,咱们这儿的面比平常时候要贵十倍。如果客人愿意吃,咱们就做,要是客人觉得贵,我们也不怪。”

    俞仁点点头,这才明白。于是口气也跟着缓和下来,“你就给我们来六碗这贵十倍的面吧!我们还吃的起。”

    小二点着头,这才下去。

    若兰一听俞仁这话,不由的抱怨起来。“公子,咱们不是带了米在船上吗?干嘛要买他们这儿贵十倍的面。这一碗可就是六十文啊!咱们六个人这一顿就是三百六十文呢!这儿离船又不远,要不您跟大家在这儿坐着,我去船上取米!”

    说完,若兰就要起身去找小二。

    俞仁微笑着,却没有阻止。

    “算了,若兰,又何苦那么费事,咱们也不过是吃这么一顿。你家俞公子有的是钱,这一顿小钱,还吃不穷他。”

    若兰却很倔,“那有钱也不能这样浪费啊!我去取来,你们在这儿稍等。”说完,若兰飞一般的去了。

    赵蕊听了若兰的话,突然脸上一红。

    “怎么了?”俞仁见赵蕊突然脸红了,悄悄凑在她耳边问。

    “没有。我只是觉得若兰姑娘说的对。咱们确实不该这样浪费,不管有没有钱,这浪费都是不应该的。唉!这若兰姐妹两真是好姑娘啊!只不知将来便宜了谁?”说到这里,不由自主的发出一声感叹。

    第二百四十一章 山东饥荒

    俞仁向赵蕊开起玩笑,“若兰姐妹再好,你也没什么想头了。谁让你外强中干呢!”

    一直以来,赵蕊都喜欢作男子打扮,只有在家里时才恢复他的女儿身。他当然明白,俞仁这话的意思是说他虽然表面是个男子,内里却还是女孩。可她却一副别有深意的样子看着俞仁。“真的没想头吗?”

    俞仁被赵蕊一句话说的心中突然一动,忍不住扭头去看坐在他旁边的若梅。若梅也正好扭头来看他。两人四目相对,若梅的脸一下子红了起来,赶紧把头低了下去。

    别看若兰若梅这两姐妹才十六岁,可眉宇间早已流露出怀春少女特有的风流,顾盼之间风韵自露。加上这姐妹俩也是长的模样可人、体态丰盈。俞仁本无此心,可是被赵蕊这句话一挑逗,再看两姐妹时,这心里便自然的想到那方面。再被若梅这柔情的目光一看,心中也泛起小小的涟漪。

    吃过饭,几人起身向镇内走。由于正是午后,镇子上的人很少,街两边的铺子生意也很冷清,只有一家米铺生意格外的好。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俞仁领着众人在米铺前转了转,见上面的米价果然写着六十三文每斤。看来,这店小二说的价格应该还是前几天的旧价了,如今又涨了十多文。

    就在几人准备转身离开时,突然听到有人喊,“沈家的米船来了,快走快走。”

    那些原本好好的排在米铺前的人听了这话,呼啦啦一下子跑了个干净。那个正给客人装米的伙计,米还没装好,一抬头,人都不见了。

    站在旁边的掌柜忍不住骂了一句,“这个该死的沈家。让咱们至少少赚了一千多两银子了。这样下去可不行啊!看来,是到了给他们些利害瞧瞧的时候了。”

    听了掌柜的话,站在他身后的一个管家模样的人凑到掌柜面前道,“掌柜,小人倒有个主意。”

    “噢!什么主意?”

    那管家附耳在掌柜面前说了几句,那掌柜立时便转忧为喜。“好,就按你说的办。这事有我给你撑腰,你只管放心去办。出了事,我给你扛着。”说完,他从袖子里拿出一块银子,交到管家手里。

    那管家接了银子,一躬身,便走了。

    俞仁远远的看着这一幕,终于忍不住向一旁的梁如继道,“看来,这掌柜定是想要对那沈家的米船打什么坏主意。只是不知这些人为何会一听沈家的米船来了,便都跑了个干净,不再在这儿买米了?”

    梁如继点点头,“这事,我也想不明白。宗义,你去悄悄跟上那管家,看他要打什么坏主意。咱们到那边看看沈家的米船到底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

    几人于是随着俞仁回到运河边的小码头。

    果然看到运河边新停了几条船,船上装的一袋一袋的,应该都是米。岸上排起了长长的两队。俞仁看到一个人背着一小袋米正从前面走过来,便迎上去。

    “这位小哥,有个事想向您打听一下。”

    那人跟俞仁年岁差不多,只是脸色有些苍白,显出明显的营养不良的样子。见俞仁向他问话,便停了下来。

    “为什么你们一听这沈家的米船来了,便都跟来了。这沈家的米卖的格外便宜吗?”

    那人摇了摇头,“没有。沈家米船上的米价向来是随行就市,到了哪里,便与哪里的米价相一致。不会贵,也不会便宜。”

    “那你们怎么还这样争着到沈家来买?”俞仁更加奇怪了。

    “因为沈家卖的米那是货真价实的,称上没有出入,米里也不掺沙子。不像那镇上钱老板的米铺。钱家卖的米,不仅称上要扣你的,买回家,必须还要经过筛淘才能吃。这一筛淘过后,你的米至少又减了三成。

    所以,大家都不想去钱家的米铺里买米。可是又没办法,全镇就这么一家米铺。”

    俞仁终于明白了是怎么回事。“那,你们为什么不去告那钱老板。他这样子卖米,官府就不管吗?”

    那人听了这话,就好像是听到一件从来没有听到过的新闻,忍不住笑起来。“小公子真会说笑,天下米铺哪一家不是这样?只是在平常年月里,他们没做的这么过份罢了。像沈家这样公平买卖的商家,小人长这么大,还是头一次看见。听说沈家当家的是一位公子,大家都说,这沈家的小公子一定是菩萨转世,专门来救我们的。”

    说着,那人背起米袋走了,一面走,还一面说,“好人有好报啊!好人……”

    俞仁静静的看着那人的背影,忍不住出发一声感叹。在这个时代生存,如果你没有足够强的实力,真是可怕啊!连吃饭都买不到正常的米。

    看着前来排队的人一个个满心欢喜的背着米袋走了。俞仁突然很想看看这个好心的沈家少公子长的什么样儿。于是,他向前走了走。

    俞仁刚走到米船边,便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船边。

    “你们动作快些,咱们今天卖完米还要赶回去呢!我听少夫人说,咱们少爷最近可能要从京里回来了。”

    俞仁听了这话,终于忍不住叫起来,“曹安!”

    那人听到叫声,忙回过头。果然正是被俞仁委以重任,负责沈家生意的曹安。

    “少爷!”曹安见到俞仁,欢喜的一把抛下手中的活儿,向他跑过来。

    那些本在排队的人们,听说这人正是沈家的少公子,都忍不住转过头来,向俞仁行注目礼。一直以来,沈家的少公子都只是个传说中的人物,他的米船近一年来,惠及山东运河一带的许多地方的百姓,可是从来就没有谁亲眼看到过这位少公子倒底是个什么样子,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

    今天,这些人终于有幸可以亲眼目睹他的风采。他们很激动。群众一激动,这后果往往就会很可怕。这些等在船前,排着队准备买米的人也还罢了。

    那不太远的地方还有一群更多的人,这些人基本都是衣着褴褛,有老人也有孩子。听说俞仁就是沈家的少公子,这些人一下子全都跑了过来,将他围在当中,人数不下五百。

    梁如继几人突然看到这个场面,都吓了一大跳,赶紧抽出刀剑,将俞仁护在当中,一副戒备模样。

    俞仁起初被这些人突然围住,也是吓了一跳。可是他很快镇定下来。因为他发现,这些人围住他,并没什么恶意。

    就在俞仁不明白这些人围住他,是什么用意时,一名老人突然向他跪了下来。“沈相公,都说您是菩萨心肠,您救救我这俩个小孙子吧!求您把他们带走吧!

    今年田里收成太差,他爹妈已连自己都养不活,哪里还有余粮来养他们。我老汉只好带着他们出来乞讨。可是遇到这种天下大旱的年份,到处都是乞讨的人,我老汉也实在是没了办法。

    我老汉已经活了五十多年,死了也不可惜。只可惜了这两个孩子,他们都还不到五岁啊!求求您行行好,收留下他们,等过三五年,他们长大些了,便可以给您干活了。不然跟着我,他们也只有饿死这一条路了。”

    俞仁看了看眼前的这个老人。他穿着一件已经破的几乎不能遮体的衣服,脸色焦黄,头上的头发白了大半,像一堆乱草一样。站在他身后的是两个三四岁的孩子。老汉说着,一面赶紧让两个孩子也一起给俞仁跪下来。

    看到这一幕,俞仁的心颤抖起来。虽然小时候也曾听父辈、祖辈们讲述***的情景。可是,当他亲身经历时,却又完全是另外一种心情。

    俞仁含着泪走上前,轻轻将老汉扶起来,然后将两个孩子搂在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