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明末巨盗在线阅读 - 第206节

第206节

    努尔哈赤有些不信的一把抓过信使,将他从马上提了起来。“你说什么?”

    “是俞仁,俞仁已经包围了辽阳城。额驸派小人冒死冲出包围,来向大汗报信,请大汗速速回兵。迟了,恐怕辽阳城就要不保了。”

    努尔哈赤大叫一声,“俞仁!”然后一挥长鞭,大声喊了一句,“回师!”

    俞仁十万大军包围辽阳的消息,快速的在女真的队伍中传播开来。而这些女真人的家人大多都在辽阳。听到这个消息,他们一个个恨不能背生双翅飞回辽阳。一时队伍乱成一片。

    努尔哈赤的大军赶回辽阳时,并没有看到明军的一兵一卒。当李永芳看到气极败坏的努尔哈赤时,更是一脸的不解。

    “听说大汗此行,几乎是兵不血刃便攻下了广宁,大明官兵闻我大军威名便弃城而逃。大汗正当借此时机领大军南下,一鼓作气攻破山海关。却为何匆匆回师?”

    努尔哈赤一听这话便傻了。跟在他身后的莽古尔泰瞪了李永芳一眼。

    “不是你派人叫大汗回来的吗?还说俞仁带着十万大兵包围了辽阳。我怎么连个明军的毛也没看见?”

    李永芳大吃一惊!

    “怎么可能。辽阳自大汗出师,便一直平静的很。虽然岳托战败回来了,叫嚣着要我把辽阳的五千骑兵交给他去向俞仁报仇。但是我考虑眼下大汗出征在外,辽阳不可无兵把守。而眼下东面才是我们的战略重点。至于镇江堡,对我们目前来说并不太重要,走那儿,我们也入不了关。反正丢也已经丢了,就是要夺,也不急在这一时。

    至于说俞仁派兵包围辽阳。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莫说俞仁没有十万兵马,就算他有,他也断不敢来辽阳。”

    莽古尔泰冷冷的看着李永芳,“那你先前派来的信使是怎么回事?”

    这句话也正是努尔哈赤想要问的。听到莽古尔泰问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努尔哈赤没有再开口,只是警惕的看着李永芳。

    李永芳一脸错愕,“我没有派信使说辽阳被围啊!大汗出征期间,我只派了一位信使。是向大汗报告岳托败归的事情的。之后便再没派任何信使了啊!”

    “此事必有蹊跷,以孩儿猜测,应该是那俞仁故意派人假传消息将我们骗回来的。一来可以骗我们回师,二来不可以离间大汗与永芳。大汗万万不可中了他的离间之计啊!”皇太极见努尔哈赤面色不善,赶紧为李永芳开脱。

    努尔哈赤听了皇太极的话,低头陷入了沉思。他知道皇太极说的有道理,但是努尔哈赤始终不相信,凭俞仁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能会有如此深的心机。而在大明,有如此高明的眼光与谋略的人,他还没有见识过。

    努尔哈赤相信大明应该没有。原因很简单啊!如果大明真有如此眼光与谋略的人,他们就不会在近几年与自己的交战中一败再败,几乎丢失了整个辽东。所以,努尔哈赤越发怀疑。

    在他看来,这个世界上,能有这个眼光与见识的,除去他与他的四贝勒皇太极,便只有一个李永芳了。

    他自己与四贝勒自然不会有问题,那唯一的问题应该就在这个李永芳身上了。何况,冒充信使这样的事情,如果没有内jian,他们也不可能做的那么天衣无缝。

    李永芳的才能,努尔哈赤是知道的,所以他才会怀疑此事为李永芳暗中指点。

    表面看,努尔哈赤似乎很信任李永芳,甚至把女儿都嫁给了他。但事实正好相反,努尔哈赤正是因为不信任李记芳,才会把女儿嫁给他。这一方面是笼络,另一方面也隐含有监视的意思。

    今天发生这样的大事,至使他错失良机,努尔哈赤就算是再信任李永芳,也难免会对他产生一些不爽。要知道,努尔哈赤已经年过花甲,他知道上天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因此,他对此次没能打下山海关格外的感觉到惋惜。也因此在内心里,对李永芳格外的不待见。虽然他并不认为此事就是李永芳直接做的,但他还是认为此事与他有关。他并没有因为此事便怀疑李永芳对他的忠诚,但他也开始不再像从前那么的信任李永芳了。

    就在努尔哈赤在辽阳为错失良机而痛惜时,俞仁正惬意的坐在镇江城的城楼上晒着太阳。现在冬天已经快过去了,外面的气温开始渐渐的回升了,坐在城楼上晒太阳,便成了俞仁最喜欢做的一种享受了。

    打败了岳托,得了他的近千匹战马,又成功的将努尔哈赤骗回了辽阳,俞仁的心里还是有些小小的得意的。

    要知道,这两件事的难度都不是一般的高啊!打败岳托,也许不能算难,必竟他只有一千兵马。可是这一千人都是骑兵,机动性很强。加上他们的战术向来都是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想要歼灭他们是很难的。这也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对抗两千余年,却一直没有实质性的消灭过他们的根本原因。

    而大明朝虽然一直对北方民族有着压倒性的优势。可是近百年来,能够一次性杀敌达千人以上的,也只有戚继光和李成梁曾做到过几次。从这一点来说,俞仁这一次的胜利便可以与戚李并列了。而且他还成功的将努尔哈赤骗回了辽阳,在战略上,为大明争取了时间。

    从这两点来分析,他的战功在当时是没人可以比拟的。不过在向朝廷报功时,俞仁最终还是隐匿下了自己的名字,而以毛文龙的名义向天启帝上报了这份报捷书。俞仁很清楚如今大明的朝堂是个什么样的情况。

    虽然目前来看,东林党人把持着朝政,政治似乎一片清明。可是他也很清楚的知道,那位正在韬光隐晦的大明四大jian臣之一的太监魏忠贤很快就要出场了。而且他的身后,还有一位深得皇帝信任的客氏。

    在这样的政治大环境下,俞仁无论如何也是不会趟这趟浑水的。他觉得还是做自己的海盗自由,至少魏忠贤这类的jian人拿自己没办法。我不拿朝廷的俸禄,不受朝廷的册封,我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有事了,我想帮就帮,不想帮你也拿我没有办法。

    正是出于这个想法,俞仁才在最终上报的报捷书上将此次镇江战役的主将写成了毛文龙。

    这也很合情合理。毛文龙本来就是王化贞派来准备偷袭镇江堡,从东面牵制女真人的。当然,真正的毛文龙已经死了。现在的毛文龙是俞仁找来的那位小商人毛富贵。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在镇江,还是他俞仁说了算。但在朝廷上,却没有多少人知道,这儿真正的主事者是他,都以为是那个毛文龙。如此一来,魏忠贤将来想害,也害不到他。这就是俞仁的考虑。

    对于这一次的战果,朝廷还是相当满意的。报捷书送走没多久,朝廷便派了数艘战舰,运来了大批的后勤补给。而这些,正是眼下俞仁最缺的东西。不过,兵马是没有的。王化贞刚刚在广宁损失了十万精兵,大明的兵马在短时间内出现了紧张,何况还要防止女真人继续南下。不得不在山海关布下重兵。

    虽然没有兵马,俞仁也不介意。他现在只要有武器,有银子。人,他相信自己还是可以在当地招的到的。而且,从当地招的人马,还远比从别处调来的人马更可靠。因为他们的家在这里,为了保护他们的家园,他们的亲人,他们是不会轻易向女真人低头的。

    打败岳托后,俞仁只用了短短一个多月,便完成了他的第一次招兵。这一次招兵人数为五千。其实他如果不限制人数的话,至少可以招到两万人,因为他开出的条件很优厚,加上这一带的汉人这几年被女真人都欺负的苦了,他们听说可以打女真人,家里还可以领到钱,年轻人自然乐意。

    可是俞仁只留下了五千人。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经济条件是有限的。就目前朝廷给他的粮饷来看,他至多只能养五千人。而他目前的人马已经近万了。所以,他要想办法。

    朝廷那儿是指望不上了,眼下大明的财政也不宽松,必竟他这儿是额外多出来的一项大开支。能给他按五千人的发已经很好了。所以,俞仁便只能自己想办法,想办法赚钱。

    第四百一十章 回京探子

    还好他以前就是海盗,之后又一直做海上贸易,对于赚钱这条路,他还是很精通的。而且,眼下辽东这一带正好有一片海上贸易的空白。从山东到辽东、到朝鲜,甚至到日本,那都是很近的。这三个地方对大明物品的需求量也是很大的,而眼下这三条线都还没有什么正经的船队跑。

    以俞仁的生意眼光,他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所以早在他策划对镇江堡的进攻的同时,他也已经派人南下台湾,让许倩给他派一支船队来。离开台湾已经近一年了。他相信许倩他们此时早已站稳了脚跟,应该比原先还扩大了不少。

    所以,俞仁提出给他调十条大船。结果许倩给了他十五条大船和三十条小船。

    俞仁看到船队,大喜。他计算了一下,这四十几条船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一年至少也可以给他赚四五十万两银子。而这些钱至少可以让他养兵五万。

    有了这四十几条船,俞仁开始在海岛上重新建立他的总部。他必竟是海盗出身,总感觉建在陆地上的城池,没有大海的保护是不安全的。虽然他现在已经不太相信女真人可以轻易的攻下镇江城了,但他还是将总剖撤到了皮岛上。

    当然,这还有另一个原因,因为那儿水路方便,便于他控制自己的海上贸易。

    当这一切办完,也已经进入了草长莺飞的三月天了。俞仁算算日子,离赵蕊临盆的日子已经很近。眼下镇江一带的形势已经稳定下来。就算现在女真人马上派大军来攻,他们也可以从容的撤到皮岛上。所以,俞仁决定回京一趟。

    一来可以看看赵蕊,二来也可以顺道打听一下朝中的局势。当然,这前者才是主要的。

    如今俞仁有了船又有了钱,要回京当然是易如反掌。大船出海,没几天便到了天津。俞仁再转马车。

    此时俞仁归心似箭,他走的时候几乎把人都带走了,赵蕊身边只留了几名使唤的丫头,而赵南星也还没有让赵蕊搬进赵府!最重要的是,这个时代的接生水平太差,又没有剖腹产,万一遇到什么意外,孩子和大人都可能会有危险。

    俞仁越想越不放心,恨不能立马飞进京去。

    可是马车从天津赶到京城时,早已是深夜了。

    京城里,城门四闭,根本就进不去。俞仁只能等。

    好容易等到次日天明,眼看已经过了开城门的时辰了,可城门还是迟迟不开。俞仁虽然心里着急,可也没有办法,只能耐着性子等。谁让这个时代没有电话呢!

    一直等到辰时过后,城门才开了。

    城门一开,便见一大队的人排着长龙往外去。出城的人排起了长龙,进城的却没有几个。

    这样一来,俞仁被这群出城的人挤着,也进不去。虽然心里着急,可俞仁却一点办法也没有,这是进城,不是战场厮杀,俞仁空有一身本事,却无法施展,只能耐着性子等这群出城的人走完。

    人龙将尽的时候,俞仁突然在人群中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看起来好像是赵蕊的二哥赵鹏。因为他是坐在马车里的,仅仅是揭开门帘时俞仁匆匆一睹,所以看的并不真切。

    俞仁心中更急,这赵鹏坐着马车,身后还跟着好几辆车子。这是要干嘛去?

    想到这里,俞仁高喊了一声,“赵二哥。”

    那马车里的男人听到俞仁的喊声,再次揭起了帘子,果然正是赵鹏。

    俞仁一见真是赵鹏,三两步迎了上去。而赵鹏这时也早吩咐车夫将身后已经出城的马车在路边停下来。此时出城的人太多,车马也不在少数,赵鹏的马车一在路边停下来,难免影响后面出城的人,招来一阵的咒骂。

    赵鹏对这些咒骂毫不在意,正一脸兴奋的从车上跳下来,向俞仁迎过来。

    “俞仁。你怎么回来了。我们听说你去了广宁,正担心你呢。”说着,赵鹏上上下下的仔细将俞仁打量了一遍,好像是要看清楚俞仁身上是不是少些什么零件一样。

    俞仁将赵鹏拉到路旁,简单的告诉了他,自己没有去广宁,而是去了镇江,然后又询问起赵鹏为什么带着这么一大队的车马出城。

    赵鹏这才向他说出原由。

    原来,自广宁之战失败后。虽然女真人最终还是被俞仁成功的骗回了辽阳。但北京城的百姓还是吓的够呛。更准确的说,不仅仅是百姓,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此时他们最大的期望都是能够到南方去。正巧今年又是京察年,也就相当于现代的选举年,各地的官员都要进京述职,然后吏部再根据他们这几年的表现打分,然后再决定升降,重新安排职位。

    所以,官场一时出现了这样一幅及不正常的景象:很多的官员宁愿降职,也要拼了命的往南方挤,哪怕是被派到蛮荒之地的岭南,他们也乐意。而被派到北方的官员,个个愁眉苦脸,而辽东之地,更是无一人敢去。

    据说还出现了这样一个笑话,有一位官员被吏部派到辽东,结果这家伙害怕不敢去,他便去向皇上要求告老,也就是辞官。可是皇上不让,并且告诉他,你要是敢不去,那就杀了你。

    结果那家伙只得赴任。可没走出京城多远便又哭着回来了,然后再找到皇上,说,您还是杀了我吧!您就是杀了我,我也不敢去辽东啊!

    俞仁听了赵鹏给他讲的这些事情,不由的眉头皱的更紧了。他真没想到这些大明的官员,会惧怕女真人惧怕到这种程度。

    官员们尚且如此,百姓们那就更不用说了。所以,京里但凡有点条件的人家,都悄悄的将家人和财物运出了北京城,搬到江南去了。

    此时的北京城可以说是草木皆兵。

    由于赵蕊临盆在即,所以一直也没有走。待到赵蕊生了,一向表现的并不关心女儿的赵南星,赶紧悄悄吩咐二儿子赵鹏准备马车,送赵蕊回老家。此时兵荒马乱的,他可不放心把女儿和他的小外孙留在这儿。

    俞仁听说赵蕊已经生了,而且就在后面的马车里,不由的大喜。赶紧跑到后面的马车上,揭开门帘,果然看到赵蕊正半躺在马车里,她的贴身丫头云儿坐在她的身边。在他们旁边,还坐着一位二十五六的妇人,手里抱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

    突然看到俞仁,赵蕊也是惊喜交集,眼里忍不住泛起了泪光。

    俞仁也是心情激动,他先看了看赵蕊,然后便将目光转向了那妇人手中的婴儿。“这是咱们的孩子吗?”

    赵蕊听到俞仁说到孩子,脸上露出骄傲的神彩,重重的点了点头。

    俞仁凑过去看了看。小家伙长的跟他几乎是一模一样。俞仁颤抖着伸出手去。“来,让爸爸抱抱。”

    奶妈刚把孩子送到俞仁的手里,小家伙便张开嘴哭了起来。看来,他对这位远道归来的老爹并不怎么欢迎。

    俞仁见此,赶紧又把孩子交还到奶妈的手里,转而与赵蕊说起了话。

    “辛苦你了!”

    赵蕊听了这话,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对她来说,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能够看到自己的丈夫平安归来。

    “你能平安回来,我就是再辛苦也值了!”

    俞仁重重的点了点头,“放心了,为了咱们的孩子,我以后会好好注意自己的安全的,绝对不会再干深入虎xue的事情了。”

    这种事情,俞仁以前常干,而且他也很喜欢干。因为他现在虽然地位已经很高了,可是骨子里却还是有种侠客的精神在。所以,他喜欢冒险。但是当他看到赵蕊和他们的孩子的这一刻,他决定再不做那种冒险的傻事了。必竟,他现在早已是将帅的身份,而再不是当年冲锋的小卒。

    赵蕊听到这话,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第四百一十一章 京中气氛

    “给孩子起个名字吧!你这次走的匆忙,也没给孩子预先起个名字。”

    俞仁这才想起自己居然把这么重要的大事给忘了。不过也没关系,其实他在心里早已给自己的孩子起好了名字。

    “就叫俞快吧!我希望咱们的孩子以后长大了,要每一天都过的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

    赵蕊皱起了眉,“这只能做小名,再起一个大名吧!”

    俞仁头疼起来。要知道,起名那可是有大学问的。如果是在现代,自己随便起一个也没事,可是这是在明朝。他又是有身份的人,孩子的外公更是东林党首,将来这孩子接触的人必然都是那些饱读诗书的才子,如果自己随便起个名字,万一起的不对,那将来岂不是要让自己的儿子给别人笑话。

    这样的一想,俞仁不由的犯起了难。

    赵鹏一见,赶紧凑上来。老爷子前几天倒是给孩子起了个名,我怕你们不肯用,所以便没有说。

    俞仁一听赵南星居然给孩子起了名,那当然是再好不过。要知道,赵南星能够成了东林党领袖、吏部尚书,那书本上的学问自不用说的。

    “快说说。”

    赵鹏这才赶紧道,“老爷子说,你身上杀气太重,所以要给孩子起一个承的起你的杀气的名字。老爷子说水至柔而至刚,所以叫俞淼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