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农学大师在古代在线阅读 - 第44节

第44节

    就是这些女的,到处说三道四,污蔑皇上清名。

    真不知道是谁给他们吃了熊心豹子胆,让他们胆敢这么做。

    蔡清史明白得很,钱帛动人心,这些人想来收了指使者不少钱。

    牢房里火光摇曳,他一步一步地走在长廊里,最后进入了一间牢房。

    昏暗的灯光中,一个人双手被绳子反绑着,被高高吊起来,一头乱发垂了下来,遮住了他原本就鼻涕眼泪混合在一起的脸。

    见蔡清史走入刑房,那人立马大声呼喊起来:“大人,大人,我什么都说,求求你饶过我吧!”

    蔡清史久浸官场,自然了解这种人的尿性,贪生怕死。为了钱可以铤而走险的他们,肯定会为了更宝贵的性命供出他们的主人。

    一个人拿着一把椅子放在屋子正中央,蔡清史坐下来后,才察觉到这屋子满是屎尿的臭味。

    再仔细一看,原来是这人吓得失禁了。蔡清史轻不可闻地皱了皱眉头,他知道这种人孬种却没想到孬种到这个地步。

    蔡清史见他肯招,便举起手来示意停下行刑,说:“取来纸笔,让人过来录口供。”

    一个文职人员听令前来,用纸笔抄录对方的供词。

    蔡清史问:“是何人指使你们传播这等言论?”

    那人忙不迭地说:“是平阳伯,是他!”

    蔡清史扬了扬漂亮的下巴,身边的一个狱卒立马领会了他的意思,狠狠地一鞭子落在了那人的身上。

    那人疼得惨叫:“我没说谎!是他!”

    蔡清史冷笑一声:“平阳伯怎么可能亲自吩咐你们干这种事?”

    那人害怕自己说迟了,下一刻那鞭子就会落在自己身上,忙说:“是平阳伯府的一个管事吩咐我们这么做的。”

    蔡清史眯起眼来,眼前这人立刻指天发誓起来了:“要是有一句虚言,让我天打雷劈不得好死……”

    “呵呵呵……”蔡清史微微一笑,“我信你了,说说经过吧!”

    这人立马竹筒倒豆子一样,详详细细地说来,连平阳伯指使他们散发税收流言的事情也被扯了出来。

    拔出萝卜带出泥,这一扯就是一大堆人。

    少时,那文官已经额头全是大汗,这一条又一条的流言,感情都是平阳伯散播出去的。可见,平阳伯对白亦容是有多恨。

    那人说完后,又努力补充了许多细节,极度配合蔡清史的询问。

    最后,签押完毕,蔡清史才看了看那张供词,满意地点点头。

    然后,他轻飘飘道:“就算你说了,也是不得好死的下场,来人,狠狠地抽他,留一口气,别弄死了。”

    那人愣了下,立马疯狂喊叫起来:“你、你出尔反尔……无耻之人啊——”最后那声凄厉的惨叫声又尖锐又凄惨,几乎要掀翻牢房。

    蔡清史走出了污浊的牢房后,长长的呼吸一口气,看向遥远的皇宫位置。

    这个人情,要不要卖给白亦容呢?

    白亦容现如今正得圣眷,平阳伯跟他对上肯定是没好戏的。而且,这个平阳伯做梦都想不到,自己会将所有传过流言的人多抓起来,挨个挨个审问。虽然工作量是大了点,不过效果却是显著的。

    这不,才花了十来天,他就抓出了流言的源头。

    平阳伯,这是你在找死,怨不得我,蔡清史心想。

    蔡清史进入宫中的时候,正好撞到了出来的白亦容。

    “蔡大人。”白亦容冲他点点头,打声招呼。

    蔡清史嗯了一声,突然说:“白大人,这些日子关于你的流言可真是够多啊!”

    白亦容怔了下,像是完全没料到他会说这些话,便问:“流言止于智者,蔡大人不会是相信了这些流言吧?”

    蔡清史打量了他一眼,心道到底是个十四岁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便说:“你可得罪平阳伯?”

    一听这话,白亦容立刻领会到了,想来这些流言之所以肆意流传,还跟平阳伯有关。

    蔡清史提点到此,见他一脸了然,就不再多说了,朝他微微颔首:“我还有事,先走一步了。”

    白亦容拱手道:“多谢蔡大人提醒。”

    蔡清史轻笑一声,似是不以为意,朝着圣安殿的方向去了。

    白亦容入宫是为了另一件事的。

    皇上为了放荒,召他商讨进一步的对策。

    为了鼓励地主垦荒,白亦容建议如果地主垦荒到一定的数目,就授予爵位,以示奖励。反正爵位只是虚名,偏偏这个朝代的地主们重名利得很。

    永和皇帝的意思是将全国所有土地都利用起来,尽最大的力量来垦荒。

    白亦容相信,如果可以移山填海的话,他估计会将整块大陆整成平原,然后每一寸地方都用在种田上面,以充实国库。

    这个朝代就是农业为本的社会啊!

    皇上跟他商量完这事后,不经意地提起道:“朕听说,前些日子你去了安南国使者驿馆。”

    白亦容很快就反应过来了,马上道:“臣是有要事前往驿馆的。”

    “什么事?”永和皇帝感兴趣起来。

    白亦容斟酌了下,这事得半真半假的说,于是开口解释了:“臣当年家乡水患时,曾经跟随流民,无意间从他人口中得知安南国可能有一样作物,名为红薯,耐饥耐瘠,是以臣才去见那阮齐英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