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节
然而看了王霄反对的意见,他却只是沉默着将被封还的诏书放在旁边,既没有发表意见,也没有召见王霄或者其他人的意思。 张德担忧他会生气,特意派人去越罗那里通了消息,越罗便命尚食局的人送了一盘点心过来,找的借口也十分光明正大:天气渐渐转凉,她打算从绿竹水榭搬回长安宫来。 李定宸听了内侍的传话,便亲自去了绿竹水榭一趟。 “朕想让阿罗搬到太平宫来。”他提出了另一个想法,“如今政事朕已经渐渐上手,住在长安宫难免有不便之处,又不想与皇后两地分居,不如阿罗搬到太平宫去,真有什么事,咱们说起话来也便宜。” 最后一句却是调侃她今日送点心的行为了。 越罗对这个提议有些惊讶,但并没有推辞,很干脆的点了头,笑着道,“陛下既这么说,臣妾也不敢推辞,明日就搬。” 她可以想象,自己搬进太平宫之后,中外朝野之间,只怕又会有许多流言。但相较于夫妻两人的情分,那些便都算不得什么了。何况这其实是最好的时机,她怀着李定宸的第一个孩子,如今宫中人口又十分简单,只要太后不说什么,朝臣们也不便多言。 等往后时间长了,他们自然也就习惯了,就更不会开口讨嫌。 ——没错,越罗这一回搬到太平宫去,却是不打算再搬出来的。 两个都是爽快人,这件本该牵扯众多的事情,三言两语间就定下了,倒是王霄封驳圣旨之事,更值得越罗关注。她问李定宸,“我瞧着,陛下被封驳了旨意,倒并不生气?” 李定宸早料到她会问这个,闻言便从袖子里掣出王霄的批条来递给她,“阿罗瞧瞧这个。” 越罗一看,也不由静默片刻,而后笑叹道,“不愧是王相,一手教导陛下长大,对陛下也知之甚深。” 这批条之中,王霄的态度也十分明确,他反对李定宸施恩武人,盖因他敏锐的从这封旨意之中,看出皇帝对武将的过分关注。在重文轻武的大环境之下,王霄自己身为文臣的代表,绝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出现。 能从一道旨意想到如此深远,将李定宸的打算看了个通透,果真不愧是王霄 第68章 巾帼之论 李定宸骨子里,是喜武胜过喜文的。而且虽然这一两年来,他的性情已经历练得沉稳了许多,但冲动的本性却并没有变化,只是多了一层遮掩罢了。 越罗更知道,他从来没有放弃过那个御驾亲征的打算。 这一点,恐怕如今的朝臣之中,大部分人都想不到了。毕竟少年时期的胡闹,在许多人想来,随着年纪渐长,性子定了,自然不会再提。但这些人之中,却不包括王霄。 他太知道李定宸是个什么性子,也就更能从他这份旨意之中,看出那些李定宸本来也没怎么掩饰的野望。 阻止的理由很多。 历朝历代,文臣能压制武将,无非是上位者需要如此罢了。 从政权稳固的角度而言,不论是武将手握大军容易功高震主滋生野心从而反叛,还是穷兵黩武势必耗空国库劳民伤财,都注定了一个王朝定鼎之后,就会考虑马放南山休养生息。对武人的压制,同样也就成了心照不宣的必然。 人心思安,大势所趋。但身为帝王,建功立业之心却总是难以熄灭的。如何平衡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既能使海晏河清、天下太平,又能达成开疆拓土不世之功,就要看各人手段了。 很多皇帝只能想想而已,但这其中绝不包括李定宸。 他将批条放在一边,含笑道,“王相的担忧不是空xue来风。但朕若能使国库丰盈,将四夷打服了,扬我国威,难道不是好事?千载一下,评定功劳时,这满朝文武,谁不沾光?” 越罗道,“丰盈国库,光靠马球赛,只怕不够。” “还有时间。”李定宸却并没有将这个困难看在眼里,“朕不着急。” 他还年轻,就是十年二十年,也等得起。 “陛下可真是……”越罗摇头失笑,已经明白了李定宸的意思。他不着急,不光是打仗的事,也包括眼前这一件。 成立皇帝的近卫队,名额只有区区十七人,那是多少人抢破头都想要的恩典?不是王霄一句不允就能含糊过去的。李定宸什么都不必做,自然有的是人迫不及待的跳出来跟他打擂台。 这就是为上位者、为君王者的精髓之道——制衡。而李定宸显然已经完全掌握了。只抛出一个诱饵,就让事情的走向朝着自己所需要的方向发展,也许连王霄都没有想到吧? 果然,消息一传出去,通政司那边弹劾王霄的奏折收到手软。到了王霄这个位置,被弹劾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哪天要是没有才奇怪。但这种规模,自王霄入阁以来,尚是第一次。 即使李定宸仍旧像之前那样,为了表示自己对阁臣的信任,将这些奏折一律留中,这股弹劾的热潮也没有降下去。 一开始还只是针对封驳奏折这件事,而后逐渐扩散到攻击王霄的人品,就连王党许多官员,也都被牵扯出来,最后更是演变成翻旧账,一时间群情激奋,好似以王霄为首的官员不是他们的同僚,而是罪大恶极之辈。 不过声势再大也只是看着热闹,真正要看的,还是王霄和李定宸的处置。 阁臣被弹劾,事情闹大了,王霄便依例上奏折自辨,然后称病闭门不出。这是很常见的处置手段,不常见的是,他的闭门,就是真的谁也不见,包括王党众多同样被牵连在其中的官员。 事实上,王霄的相府之中,已经很久没有招待过同僚了。细细算来,甚至还在宁王之乱前。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点,毕竟他做首相一日,门前就总是车水马龙,求见者不知凡几,而其中也总有些人能够得到接见,其中多了少了几个人,自然很少有人注意。尤其后来又发生了宁王之乱,避嫌也是有的。 直到此刻,许多人才恍然惊觉,原本铁板一块的王党,不知何时竟已分崩离析。 而李定宸的应对,也如同走正常程序,不断的下旨命王霄回朝理事,不必理会那些弹劾的奏折,仿佛仍旧是一对相知的君臣。 通常来说,这种奏折和圣旨的往来会持续三四次。皇帝是什么态度,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展露无疑,也就能让下面的人更好的知道该怎么做。 许多大臣都认为李定宸会抓住这个机会,让王霄远离朝堂,却没想到他竟真的三催四请,将王霄又请了出来。 越罗倒是看得很清楚。 朝臣跟皇帝的关系十分微妙,正如东风西风互相都想压制住对方。别看现在都是弹劾王霄的,李定宸若当真露出雄主之姿,要独揽朝政,这些人的态度又会立刻转变,倒向王霄那一边。 现在还远不是对王霄动手的时候。 反正王霄回朝之后,为了感谢皇恩浩荡,也就不好再拦着李定宸设立近卫队的要求。明旨一发下去,自然满朝欢喜,之前弹劾之事也就没人再提了。 这日越罗午睡醒来,便听见宫人来报,江太后驾到。 自从江太后跟李定宸母子冰释前嫌,对越罗这个儿媳妇便越发满意。皇帝那个性子,哪里能想得到那些细致之处?若非皇后劝着,他们的关系必定不会那么顺利就缓和下来。这些江太后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她作为长辈不好道谢,只能更加对越罗好。 如此,婆媳之间的相处倒是十分和睦。之前越罗住在绿竹水榭时,江太后日日都要过去看看她,如今搬到太平宫,往来不那么方便,但隔三差五总要来一次,还总是命人送吃食送赏赐。 不过,今日江太后过来,却是为了一桩正事。 开年时为了给赵太后祈福,越罗将宫人内侍放了一批出去,其中大部分无处可去,都收归军服坊。其后戎戎来犯,王安率军前去增援,这后勤补给自是重中之重,军服坊也终于拿到了第一份订单。 这几个月,整个军服坊上下连轴转,就连江太后这个管事的也跟着忙了一阵。而成果也是丰厚的,他们赶制了上万套军服送出去,收入也着实不菲,除却供给各类人员,还能往内库交上几千两银子。 薛进会做事,这样的好消息,自然要让江太后亲自来对越罗说。流程上银子已经交割清楚了,这边送来的只是账册。 越罗还真没顾得上这件事,听到这个消息,也是又惊又喜,“阿弥陀佛,之前把人放出去,最怕的就是安顿不下来,那倒不是恩典,是害人了。如今有了这个先例,往后索性引为定制,也算是皇家行善积福。” 江太后点头,“依我之见,索性也不必拘泥只要宫人内侍去做,民间许多孤儿乞丐,朝廷要收容也无力,若能将他们安置了,岂不又是一项善政?若能推而广之,则天下间人人皆可丰衣足食了。” “只是要做起来却难。”越罗笑道,“不过有母后看着,自然无碍。如今且先从京城做起罢。” 江太后感叹,“谁说不是?你把这一摊子事推给哀家,没奈何也只能接了。想着事关上千人的生计,哀家这心里都跟着发愁,唯有尽心竭力罢了。若是再多人,却怕管不过来。” 话是这么说,但言语间分明意气风发,自信满满,并不是真的做不来,不过是谦虚。 越罗看她神色间已经没有了从前那般沉郁,心里也跟着高兴。果然有了事情做,这精气神便大不相同了。她自然巴不得江太后忙起来,目光不要局限在后宫这一亩三分地上,婆媳母子之间自然就少了纷争。因此笑着道,“母后实在过谦了,从前听政时天下事都管得,何况如今?” 江太后谦虚了一阵,被越罗说得十分起兴,也就应下了继续负责此事,且十分雷厉风行的道,“如今西北报捷,朝廷要封赏将士,少不得又有生意要做。回头就在京中各处招人,先把事情做起来。” 夜里越罗对李定宸说起此事,让他交代下头的人配合军服坊行事,李定宸便笑着调侃道,“朕从前倒没发现,母后也有这般才能。世人总是小瞧女子,朕倒觉得她们只是少了几分机会。前朝则天皇帝在位时,重用女官,不也很好?” 越罗道,“陛下这话说得好听,但你能用女官么?” “只是世俗观念如此,女儿家从小受的是三从四德之训,要改也难。”李定宸叹息,“慢慢来便是。朕听闻江南一带,种桑养蚕多是女子cao持,许多女子能以此自立,养活自身,因不愿受父母家族cao控婚姻之事,索性立了女户。这样的风气,别处却是没有的。可见世俗观念,也因时因地而异。” 说着若有所思道,“阿罗这个军服坊就很有些意思。这些绣活儿还是女子更擅长,如今只是宫人,将来若能从民间招收人手,使女子也能做工养活家人,百姓家想来也不会想把女儿关起来,教什么三从四德。” 到那一日,这世间风气,也该为之一变了。 第69章 产期临近 军服坊往外贴了招人的布告,立刻就引得京城百姓议论纷纷。听闻是宫中太后和皇后两位娘娘的主意,都不由感慨皇恩浩荡。 不过寻常百姓也只看个热闹,便如大部分人家不愿好端端送女入宫侍奉,这军服坊才开了几个月,究竟是怎么回事,大部分人都还在观望之中。倒是那些居于城隍庙、义庄和善堂之中,无家人可依的老人孩子和残疾之人,以及散落在京中各处的乞儿们,听说有免费的饭食可吃,便都纷纷来投。 然而几日之后,就有一批人被赶了出来。 这世间,有人因为养活不了自身才沦落至此,但也有人只是好吃懒做,不愿意付出劳动,只想吃现成的,才落到这个地步。 京城乃是天子脚下、首善之都,官府、富户、商行乃至道观寺院都会定期施粥饭,乞丐们的日子并不难过,如今要他们以劳动换取食物和报酬,自然是难如登天。 薛进虽然进宫早,但已经习惯了跟下头的人打交道,这点小滑头,在他的眼皮底下自然是耍弄不起来的。 军服坊本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不过几日功夫,这些人发现根本没有免费的饭吃,便闹起事来,被赶了出去。 偏偏他们脸皮厚,习惯了不劳而获,如今发现事情跟自己想的不一样,被赶走之后,便四处散布留言,言辞凿凿说里头虐待人,他们是受不住了才逃出来的。 虽然薛进很快就贴了新的布告澄清此事,而京中百姓也大都明理,相信的人并不多,但消息传到宫中,江太后还是十分震怒。 说本朝后妃出身小户人家,那也只是跟高官显贵对比,实际上底层官员同样是士族的一部分,与平民百姓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江太后出嫁之前生活简单,交往的闺中姐妹身份也都相差仿佛,不一定识文断字,但大都贤淑明理。入宫之后,更是与底层民众彻底隔绝开来。 她眼中所见皆是美好景象,哪里知道这世上竟有这么混的人? 越罗本来是不知道这事的,毕竟她身子越来越沉重,养胎要紧,江太后连宫务都接手过去了,不让人来打扰她。但她半生尊荣,实在不是能受得住委屈的人。虽然竭力压制,但面上还是不免露出几分端倪,被越罗察觉。 再一问,自然就知道了。 她先是有些吃惊,而后又不免感叹,有些人天生就应该沉沦在泥淖之中,你看他可怜,想拯救他,他还未必会领情。 知道是出了什么事,越罗便主动开解江太后,“母后不必为这种事动怒,军服坊只救可救之人,他们既然不愿意做工,把人赶出去也就是了。” “尊严”这两个字,不是人人都有的。 江太后这会儿其实已经不那么气了,听到越罗的话,笑着拍了拍她的手,“是哪一个嚼舌根的把这事告诉了你?”说着眼睛一瞪,让周围伺候的宫人内侍都不由低下头去。 越罗笑道,“不关他们的事。是我看母后心情不快,找人问的。” 江太后收回视线,看向她,神色柔和了许多,“你是个好孩子。这些道理,哀家都理会得,并不是为了这个生气。只是一想起来,这样的人处处都有,便不免担忧。军服坊可以将他们赶出去,大秦却不能不承认这些子民。” 要拖着这些累赘,将这个国家治理得太平安顺,何其难也!江太后从前只知道朝政繁杂,如今才有了切身的体会。 越罗有些意外,笑着奉承道,“到底是母后心疼陛下,儿臣还没想到这里呢。” 这样说来,此事倒也不是全无好处,至少让江太后知道了李定宸的不易,想来以后政事上,她应该会更少插手干预。对李定宸而言,便是少了一重掣肘,不至于还要去收拾她好心弄出来的烂摊子。 朝廷里暂时没什么大事,后宫中更是一片和顺,越罗也就少cao了许多心,能将精力都放在自己的肚子上。 自从有孕一来,她身形圆润了许多。本来就是圆脸圆眼,如今索性整个人都圆了。天气一冷,身上多穿几件厚衣裳,根本瞧不出身段来。 越罗倒是有心控制一□□重,但李定宸和江太后都说能吃是福,尚食局和御膳房两班人马又相互攀比似的给她做好吃的,而且天气冷了也懒怠走动,孕中又容易困倦,吃了睡睡了吃,明明还在孝中,没什么大鱼大rou,她还是更胖了。 直到太医请平安脉时,有些担忧的表示孩子若是太大了,只怕不好生产,众人这才怕了,不再盯着她吃东西。 李定宸还特意每日空出一个时辰来,陪着她到后头的花园去闲逛。这也是太医的建议,多走动既能控制体重又能强身健体,以免生产时没有力气。 越罗至今还住在太平宫中,跟李定宸睡一张床。 大概是因为宫中没有别的嫔妃,又还在孝中不能择选淑女入宫,所以前朝后宫都选择性的忽略了这一点。宫中留下的人本来就被筛过了几道,留下来的都是谨小慎微的人,太后又不主张,自然也没有宫女爬床的事发生。 但孕期到了后期,身体的负担越来越大,越罗的睡眠也受到影响。虽然容易困倦,但总是睡一小会儿就会醒,而且夜里容易口渴、频繁如厕……这动静,李定宸想不受影响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