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山河不夜天[穿越]在线阅读 - 第149节

第149节

    赵辅曾经将他看做为自己的左右手,然而他的下场却惨烈极了,能保全性命,除了赵辅看在多年的情分上,还因为大宋有不杀官员这条律例。

    想到这,袁穆和李钰德相视一笑,未曾再说。

    唐慎能以如此年龄,官居三品,他得到的极多,他身后的威胁也极多。他是能成为下一个王子丰,还是如纪相一般,这都是命运造化,无人可知。

    二月初,工部右侍郎唐慎整治工部,改了一条条沿用了多年的规矩。

    此举一出,整个工部都哗然大惊。立刻有官员前去寻找尚书袁穆、左侍郎李钰德,然而工部剩下来的这两位高官却不发一言,任由唐慎去做。官员们手足无措,也有一些官员反应过来:“能让三位大人一同去办事,普天之下,只有一人能做到。”

    “何人?”

    这官员伸出手指,指了指天空。

    工部官员众多,除了尚书和左右侍郎外,还设有四个屯田、虞部、水部和文思院四个部门,各部再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诸多官员,除此以外,还有不分属四个部门的七品以下官员。

    至于隶属于工部的工匠,更是数不胜数。

    若是工部征召,大宋三十六州,所有工匠都必须应召。

    唐慎做的第一件事,是直接提拔工部文思院判官季孟文。

    季孟文几年四十有五,是开平十五年的举人。文思院是主修葺天下金银器的部门,判官算个不入流的七品芝麻官。这样的官职往往都不是朝廷指派,而是由工部官员直接任命,再上报给吏部。

    季孟文便是被前任工部右侍郎苏温允直接任命的。

    季孟文中举后,屡次会考不利。实际上唐慎当年去盛京贡院会试时,季孟文也在那一万人中。只可惜他依旧落榜未中,没过几年他就因善于精造而被苏温允任命为文思院判官,从此放弃科考,当了一个七品芝麻官。

    唐慎直接将季孟文从七品判官提拔为六品主事,这让季孟文大惊失色。

    没有功名的举人,想要当官,最高只可以做七品官。虽说大宋律例中并没有明文规定,举人不可做六品官,但自太祖以来,从未有举人功名的六品官员。

    季孟文诚惶诚恐,胆战心惊地跟着差役,来见唐慎。

    唐慎是何人,季孟文身为工部官员,岂能不知。他深知工部右侍郎唐大人是王党的中流砥柱,才二十三岁,便为三品高官。但因为唐慎与苏温允的关系似乎并不好,季孟文是苏温允一手提拔的,如今唐慎竟然升了他的官,季孟文自然怀疑其中有蹊跷。

    来到右侍郎屋中后,季孟文低着头,不敢吭声。

    唐慎声音温和:“你便是季孟文?”

    季孟文作揖道:“下官季孟文,见过右侍郎大人。”

    唐慎:“抬起头说话吧。”

    季孟文抬起头,终于瞧清了唐慎的面孔。此刻他还未曾想到,自己往后一生的命运便由眼前这个年轻人彻底改写了。

    提拔人才,改善工匠的俸禄,这只是唐慎所做的第一步。

    开平三十四年三月,唐慎上奏皇帝,请求加开造改部,为工部四部外特设的部门。这一次连赵辅都有了些迟疑,此言一出,百官各有微辞。大多是觉得唐慎去岁才当上工部右侍郎,如今竟然就要给工部另加一个部门。

    “我大宋的官制大多沿袭前朝,前朝用了数百年,我朝自太祖以来也用了一百多年,如何就在他上任后,得做出改变了?简直胡闹!”

    工部尚书袁穆虽然感到错愕,却没有出声反对。

    所幸本朝吏治严明,不似前朝,工部是个实打实的油水衙门。工部的官员可不是个美差,百官对唐慎的做法有些意见,却也不是十分在意。决定一切的大权再次落到了赵辅头上。

    三月初四,王溱动身前往金陵。临行前,他在唐慎的额上轻轻落下一吻,声音柔和:“景则可曾有过担忧?”

    唐慎送他出门,反问道:“担忧何事?”

    “你可知圣上一直支持于你,却在你上奏特设造改部时,迟迟未有动静?”

    唐慎笑了:“圣上在担心我,权势过于大了。若我特设造改部,这一部必然全是我的亲信。圣上所忧虑的,正在于此。师兄,我说的可对?”

    王溱:“是是是,你十分聪慧,说的全中。”

    唐慎叹气道:“这一次我是真没了把握,这对于咱们圣上来说,可是动了他最不容忍的事。”

    “为何要担忧呢?”

    “嗯?”

    “你今年不过二十三岁,咱们陛下权衡朝堂的年头比你的年龄还要大上一轮。其他事尚且好说,在此事上,这世上无人能与当今天子相比。”

    不多时,王溱便动身离开盛京,南下去了金陵。

    三天后,唐慎也总算晓得赵辅要怎么用他。

    “门下,朕膺昊天之眷命。工部既宣帝起,精业诚技,上有栋梁股肱,下有奇技巧匠。今特设造改一部,扩工部三十人,即日成命。”

    “臣袁穆领旨。”工部尚书袁穆带着其余官员一同接旨。

    自此,工部造改部便落入唐慎手中。造改部可扩充三十人,赵辅对唐慎真是彻底放了权,这三十人并不是说特意指派给唐慎,而是让唐慎自己挑选,哪怕他挑二十个只有秀才功名的匠人,吏部说不定也会放人通过。

    这样的隆恩,令许多官员对唐慎更加另眼相待。

    然而更多人却十分淡定,并未对此怀有嫉恨。

    远在金陵的王溱得知找消息时,他正与自家四叔在琅琊王氏品茶。王家的四老爷王慧虽然是个商人,却也很清楚官场中的利害关系。家中有两位当朝一品高官,王慧耳濡目染,叹气道:“子丰,你说圣上会怎么做呢?”

    王溱望着清亮的茶汤,明明上一刻他还夸赞这茶味道清冽,齿颊留香,如今却默默放下了杯盏。

    良久,他无奈地笑道:“只剩下银引司了啊!”

    不日,唐慎再接圣旨,皇帝任命唐慎为工部虞部、水部和造改部三部之首,统辖三部。但同时明升暗降,将他银引司右副御史的官职摘了,废了副御史这个额外造出来的官位。同时还将另一位左副御史余潮生的官职也一同除去了,给了他另一个职位:江南银引司指挥使。

    唐慎早就猜到会有此结果,但他未曾想,还连累到了王溱。赵辅将王溱手中的权势更分出了一些,给了余潮生。

    他立即写信一封,送去江南。

    很快,王溱写来回信。

    “近日来夙兴夜寐,偶得此事,更是辗转反侧,难于入眠。原以为我与景则的名字,相伴一生,定会写于史书之上,因这银引司传载千年。未曾想,不见了心上人,只见那余宪之。午时用饭,顿觉毫无胃口,虚瘦一斤。”

    唐慎看了后,笑了好一会儿,仿佛看见了一脸正经胡写一通的王子丰。

    他回信过去,七日后,王溱收到信,愣了好一会儿。

    王慧正在一旁,好奇地问道:“可是唐景则的信?”

    王溱捂着胸口,转首问王慧道:“四叔叔外出经商时,四婶可曾给四叔叔写过信笺?”

    “……自、自然是写过的。”

    “哦,那便是没有了。”

    “……”

    “此间情意,四叔叔怕是难懂了。”

    王慧:“……”

    这都什么玩意儿!

    唐慎哪里晓得,他就回了封信,王子丰拿着这封信看了两个晚上,舍不得放入书匣中。

    那信上用飘逸的字,写着重若千金的情话:“骗人前,你又忘了亲我。师兄说话总是不算话的,然我与师兄不同。我与师兄的名字早已紧紧缠连,落于三生石上。哪怕青史千载,也未尝不可一起。师兄可信,银引司未必就胜得过造改部……”

    往后的内容王溱就没怎么看了,并不是很重要。

    第151章

    开平三十四年十月。

    晋州, 处大宋西南一隅。

    晋州多山, 多有名山被文人墨客作诗入画。远的不说, 便说近的,两年前天下四儒之一的傅渭傅希如辞官后,就游历到晋州。他登上庐山后, 写下一句诗,如此说道:“长雾送归客,晓岚断烟涛。”

    因为被群山环绕, 晋州向来出行不便。半年前皇帝要修一条官道, 联通蜀州与晋州。修这条官道的难度不下于当年修盛京往北的三条官道,于是工部官员与天下工匠纷纷来到晋州, 忙于修葺官道,定要在两年内建完。

    晋州府城外, 一辆马车从山间小道中缓缓驶了过来,到了城门前。守城士兵上前查看, 车夫给了对方一样东西,士兵一见面色大变,就要下跪行礼。车中传来一道轻缓平和的声音:“不必多礼, 可能入城了?”

    士兵胆战心惊地连连点头:“您请, 您请。”

    马车进了城后,立刻就去了府尹衙门。大约一个时辰后,一位穿着青色锦袍的俊俏公子从衙门中走出,他带着自己的书童,一同往工部修官道的地方去了。走到一半, 他们恰巧路过晋州的大宋银契庄。

    唐慎停下脚步,看向这座银契庄。

    只见两个穿着麻布的汉子有说有笑的从其中走了出来,手里拿着银契庄给的票据。

    “这银契庄确实是方便,取用铜钱都便利得很。卖了粮食后我都不用将那么重的吊钱带回村子,大半放入这银契庄。待需要时,再来取了就是。”

    这两人一边说,一边慢慢走远了。

    奉笔童子见唐慎一直望着这两个人,他跟随唐慎多年,非常懂他的心思。奉笔道:“王相公的差事办得可真是极好的,公子,咱们走到哪个府城都能见到大宋银契庄。这大半年下来,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用起了这银契庄,都夸做得好呢。”

    唐慎:“你觉得做得好?”

    奉笔:“自然是好。”

    唐慎笑着摇摇头:“还不够,这不是师兄要的。”

    “啊?”

    奉笔童子茫然地挠着头,他只是一个小书童,识得一些字,却哪里能懂这些。

    自年初起,王溱就忙起了大宋银契庄的差事。这一年下来,他走遍三十六州。每一府州的土地上,都渐渐开出了一家家的大宋银契庄。百姓们原先对这大宋银契庄全然不懂,都不敢随意靠近。这种事还无须王溱cao心,户部左侍郎徐令厚使了一计,命令各地银契庄同一日分发兵部的饷银。

    家中有当兵的,那一日都可去大宋银契庄领取家人的饷银。不怕你不用,只怕你连进都不敢进。

    很快,百姓们都接纳了这个奇怪的衙门,知道这竟然真是个寻常百姓都可以进入的“官府衙门”。

    百姓们开始将钱财放入大宋银契庄,此事定然引起了世家波动。

    然而百姓的钱再多,也多不过世家大族。这世上无论何时,九成的财富,都聚集在那少少一成人的囊中。世家不愿见大宋银契庄成效,可当年度支司的血案又不好重演一波。于是某一日,秦州忽然有数以千计的百姓要一同将钱财从银契庄中取出。

    大宋银契庄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仓库,百姓们将钱放进来,就给存着不动了。自然是有所运作,只留日常所需。

    此事一出,秦州府尹冯广才愁白了头发,因为大宋银契庄一时间根本给不出这些钱!

    秦州顿时大乱,此事闹到盛京,赵辅将这封折子狠狠砸在王溱的身上。

    “这便是你为朕办的好差事?”

    于是上个月,王溱特意去了秦州一趟,摆平了这件事。接着他南下去了金陵府,回到琅琊王氏。

    待到王溱离开,已经是三日后的事了。

    王家四老爷王慧亲自送他出门,望着自家侄儿清风一般的身姿,王慧苦笑一声,作揖道:“这寻常人做官,都是为家中攒财,为家中造福,让家人借势跋扈。可你与二哥倒是好,这是要挖空世家的根基啊!”

    王溱回他一揖,声音清润透亮,仿若穿透千古时光:“年幼时四叔曾与丰说过,为何我琅琊王氏为何能绵延三百年,长存于这神陆大地上,不同那谢氏一样日益衰退。”

    王慧朗声一笑:“这世上,没有永恒屹立之巨擘!随势而动,户枢不蠹,这便是我王家的祖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