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穿书之红楼黛玉在线阅读 - 第7页

第7页

    “还取什么取?吃得脏死了,拿回来也是要扔了的,没拿回来就算了!”云臻摆动着小胖手,不甚在意地道。

    那金镶玉的碗,非常精致,是圣上万寿的时候,永兴节度使冯胖子进上来,因见着荣妃娘娘欢喜,便赐予了景安宫。八皇子平日里也喜欢拿着这碗把玩,如今竟就这么舍去了。

    这边,黛玉吃完了那粥,递给大丫鬟秋痕,“你辛苦些,把碗仔细洗了,别磕着碰着了,回头供起来。”省得哪天宫里的人,还要这碗,要是没了去向,抑或是有些磕碰,那就是倾巢之祸了。

    她有些后悔,方才忘了让严铎把这碗拿回去了。宫里只说赏她粥,也没说连碗都要一起赏的。

    贾氏因说这一次北街那边送过来的粥熬得不错,让人添了两碗过来,方才见黛玉吃得欢,便问她,“你堂婶娘那边这次送过的粥,用的豆子不多,洒了些小米在里头,添了桂蜜,甜又不腻,要不要尝一些?”

    黛玉摇摇头,接着便听贾氏在跟林如海商量今年祭祖的事情,“妾身想着今年的祭祖,就不必如往年一样,巴巴地备下了晚饭,老太太那边又不会在这里用饭,最后也都浪费了。今年祭完祖,咱们也就随便留一句,想必那边自己也会备下年夜饭,不会在咱们这里凑热闹。”

    林如海想了想,“备还是要备的,横竖若是那边不留下来,赏给府里的下人,也是一年忙到头的恩典!”

    黛玉听父母一直说着“那边”,又实在想不起那边到底是谁?

    她和弟弟玩了一会儿,又被父亲抱着到小书房里写了一会儿字。早就知道这种时代的女孩子,若想要立足,一半靠自己的才华,另一半便靠了父兄的功名地位,她也没有藏拙,显露出了自己“过目不忘”的本事,基本上林如海教一个字,一边下来便会读会写,且少有写错的。

    林如海自是大惊,心里也越发对大闺女看重起来。他膝下子嗣原本凄凉,一妻数妾,年过四十这才得了一子一女,在他眼里,女儿与儿子是一般重的。

    有女如此,夫妻二人自是欣喜非常,贾氏笑着道,“看来姐儿这会读书的性子是随了老爷了。将来哥儿也要这么会读书才好!”

    “弟弟一定会比我更厉害的!爹爹先教女儿读,等弟弟再长两岁,女儿就能教弟弟了。”

    “好,爹爹就先把你教成个小才女!”

    读了约莫有一刻钟功夫,黛玉把本三字经便背熟了一半。林如海很好地感受了一把得英才而教之的爽快,很想再多教一些,又怕贪多嚼不烂,便抱着女儿跟妻子一起回了正房。

    婆子来报,说北街那边有人来传话,来的也是个婆子,贾氏便让把人请进来。

    来的是北街林府大太太身边的宋嬷嬷,说话行事倒是利索,给林如海夫妇请了安,又给黛玉和檐哥儿行了礼,口里的话就跟蹦豆子一样,往外蹦,“大太太让奴过来说一声,今年祭祖后,两府还是合在一府吃年夜饭好。往年都是各吃各的,一来不热闹,二来落在外面人的眼里,总以为咱们两府不亲热。”

    这倒是让贾氏有些莫名其妙,好半晌才点头,“原是这个理!”

    贾氏的话不多,这姓林的嬷嬷就很尴尬,好在也是人老成精,看着黛玉,“这是大姑娘吧?阿弥陀佛,之前说身子骨不好,老太太和府里的太太们担心得饭也吃不好,睡也睡不着。姑娘若是大安了,就到府上去玩,姑娘们也都惦记着姑娘呢!”

    黛玉趴在林如海的膝头,听着这老货唾沫横飞地说了一会儿,微微一笑,“既是老太太和太太们都担心我,以前怎不见有人来看望我呢?”

    第7章 指点(求推荐票)

    都说童言无忌,宋嬷嬷也不好反驳,被噎得说不出话来。

    贾氏腾出一只手来,揉了揉女儿头上的小包包,“这样的话,姐儿以后不许再说。老太太和太太们担心你是真的,年前节气,家家都很忙,没遣人过来问询也是情有可原。”

    “哦,女儿知道了。原来老太太和太太们都是在心里惦记女儿的病。幸好女儿如今大好了。要是有个三长两短,落在外面人的眼里,就真是两府的关系不亲近了,毕竟,一次都没有来看望女儿呢。”

    宋嬷嬷讪讪地笑过后,就不再啰嗦,贾氏摆摆手,便让她下去了。

    林如海知道妻子有事要和女儿说,便抱起儿子进了内室,将女儿扔给了贾氏。

    “你说说,你这孩子,才三岁,怎么就这般地牙尖嘴利了?今日这些话,是你该说的吗?”贾氏一面对女儿的聪慧心喜,一面又特别担忧,这世间,谁人不盼儿孙聪明伶俐?可聪明伶俐的孩子是那么好养的吗?

    一个不慎,便成了大jian大恶之辈了。

    黛玉窝在母亲的怀里,偷偷地撇撇嘴,口中却特别乖巧,“娘,这嬷嬷到底是哪个府上的人啊?凭什么还说她家老太太和太太要在咱们这儿吃年夜饭啊?”

    贾氏这才知道,女儿怕是连北街那边的人都没记住。也是,两府虽然都姓林,也是一个祖上的,还没有出五服呢,即便住在同一条街,也是一年到头除了祭祖这日外,都没有往来。

    原本没太想跟女儿细说,但想到女儿方才识字读书的那股子聪明劲儿,又觉得再也不能把女儿当寻常三岁的孩子看待了。

    “咱们家老祖宗当年也是随太祖出征,马上挣来的功名爵位,敕封宣平侯府,原先说是这爵位只封袭三世,当今圣上隆恩,后又传到了你祖父。你父亲当时年幼,感念皇恩浩荡,不肯再受无功之禄才发奋读书,圣上也格外器重,点了你父亲榜眼,这份功名在勋贵之中也算是独一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