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页
五月的时候,吵着闹着要和那小白脸结婚。做父母的怎么拗的过家里不听话的孩子。无奈的,只能答应下来。 蔡父(蔡支书)只能在自家隔壁弄了块地基,给那不听话的闺女还有他一直瞧不上眼的女婿,盖起了一个小三合院,三间正屋(中间客厅,两边是卧室),东西各有俩厢房,厨房,厕所,加一间客房,一间杂物间。 全是用厚实土坯还有新旧俩种瓦片盖的新房。 在城里上班的蔡大哥(蔡红军)担心自家妹子结婚以后太累,出钱买了瓦。 他知道自家未来的妹夫可是一个懒人加一个没有的男人,以后下雪下大雨,翻新屋顶,估计都是自家妹子做。 心疼妹子的他,到处找关系寻摸来七间屋子的瓦片,新的旧的都有。 在大多数都是茅草屋顶的情况下,蔡红梅的新家羡煞多数屯子里的人。 这是蔡家的情况,可还有韩家的情况,那就是一言难尽。 原主韩君越来自沪市,家里还有父母,以及兄嫂以及两岁的侄女。 他下乡的时候侄女还在她mama的肚子里。 来青山屯两年多,他算是知道了农村有多苦,有多难。 为了让自己生活的更好,他接受了蔡支书的闺女蔡红梅的示好(追求),傻姑娘蔡红梅把一颗芳心都扑在原主韩君越身上。 眼里心里只有他,不管得到什么好东西,都会乐颠颠的送给原主。 为了让自己少受点苦,他期期艾艾的暗示蔡红梅,主动提结婚的事情。 五月他给沪市的父母写信告知他打算结婚的消息,没有等到父母的祝福,等来的是一顿批。 父母在信里强烈表达他们的不同意,不希望儿子在东北找个村妞,至少得找个一样下乡到附近的沪市姑娘。 一来二往来来去去几封信,双方谁也不妥协,八月份,原主再也没有收到过沪市的任何信件。 前世也是这样,原主韩君越与蔡红梅一样也是今天结婚。婚后的原主简直了,全靠妻子养着他和孩子。 父子(女)三,都啃蔡红梅这个老实的女人。在青山屯他是出了名的,说起他社员,知青都摇头叹息。 倒也没有太多的狗血,男主是他同批到青山屯的知青何晖,京城人,人家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就考上京大,学的还是经济,正好赶上了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 学以致用,财富,声望,家庭,一生幸福美满。而原主,只是知青们聚会闲聊时让人摇头叹息的话题。 原主一生过的窝囊,但唯一让君越竖大拇指的就是,他在一九七八年回城时,没有丧良心,带走了蔡红梅母子(女)三。 回到城里的他,面对冷漠的家人,他虽诸多埋怨,但没有想过因为生活工作艰难,就放弃农村的黄脸婆妻子。 一家四口租住在一间狭窄的亭子间,度过了最艰难的五年,等来了单位分房。 第59章 七零软饭男(01) 知青们回城以后, 各自有了不同的生活轨迹。但大家都过的比他好, 比他精彩。 好多次青山屯知青在京城的聚会, 都没有人想要通知他。 大概是他给所有人留下的影响太懒的缘故吧。 这一世,他的出场好像就是为了衬托男主的勤劳聪明, 以及那卓越的成就。 他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蔫吧绿叶。 与男主没有仇怨, 离开后也再也没有交集,后面出现也就是男主和青山屯的其余知青聚会时,偶尔被人提起在叹息一番。他就是那群知青茶余饭后叹息的对象或者教育后辈的反面教材。 他们通常第一句话是:和我同批的一位知青,人不坏, 就是人太懒, 好吃懒做,日子过的一塌糊涂,嫁给他的女人受老罪了…… 可这些人却没有发现原主身上的不错的品质。他虽然懒做(谈不上好吃),但他有良心,返城的时候他主动带着妻儿一起返城 ,也有不少的人劝过他, 和东北乡下的妻子离婚, 一个人回城,回城以后再找一个同样回城有工作的女知青, 日子不会过的很差。 沪市冷漠的父母还有兄嫂一样也苦口婆心的劝过他,可他不同意。 一个人先回城,办好一切手续以后, 租房, 上班, 省吃俭用存了一点钱,第一时间就让妻子带着孩子们来沪市。 一个人在沪市的几个月,他半个月一封信,从不间断,一直写信给在青山屯的妻儿,报告好消息。 这个月又存了多少钱,这个月发了多少工资,自己花了多少钱,买了一些什么,干什么用的。一样样的写的很清楚,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让在青山屯的妻儿有安全感。 确实,他所做的一切,让青山屯的妻儿安心不少,包括那老岳父一家,虽然有些担心,但也安心不少。 比起别人家那些一回城就再也没有任何消息的女婿(儿媳),不知道安心多少。 夫妻分离后的第六个月,从沪市给在青山屯的妻儿寄过去一笔钱,还有给岳父岳母还有大舅哥一家都寄了一些礼物,他的行动让青山屯的老百姓多少有些唏嘘。 原来那个懒死鬼韩君越懒归懒,可这方面还是不错的。 只是原主一生没有混的太好,过得很平凡很普通,他的诗人梦,好像不咋适合搞经济建设,没有让他的人生多姿多彩。 那些知青也许意识到了韩君越身上那唯一不错的品质,只是他们不敢承认不敢说,毕竟他们大部分为了今后更好的生活与乡下的妻子(丈夫)离婚,抛妻(夫)弃子,选择了新的伴侣,开始了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