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不良臣[科举]在线阅读 - 第183页

第183页

    感谢Isry灌溉营养液1瓶!(沉默的小天使233么么哒)

    第101章

    唐挽终于在第二天见到了自己的学生, 未来的大庸天子, 裕王殿下。

    他穿着常服,坐在王府后花园荫蔽的花木之下, 手中握着一卷书, 正在凝神细读。裕王今年三十三岁,鬓发胡须都打理得十分整齐,颇有几分圣祖皇帝的英气,然而眉宇之间却仿佛笼罩着一层淡淡的阴霾。

    唐挽对这位裕王爷的了解, 大多是从凌霄的枕边秘谈中得来的。而凌霄这些消息得来的渠道又十分特殊,多是一些天家隐疾、皇室秘辛。传说在裕王年幼的时候, 曾有道士对皇帝进言, 说他们父子相克,皇帝曾因此对自己这个儿子动了杀心。后来当然是没杀成, 御史台有言官, 内阁里有重臣,谁都不能让皇帝做这种遗臭万年的糊涂事。但皇帝也从此没再见过这个儿子,甚至对其他的儿子们也都冷淡了下来。

    这些年,皇子们接连夭折,留下的不过瑞王和裕王二人。皇帝也不得不考虑这个自己疏远了多年的儿子。直到裕王妃生下了小世子,皇帝的态度才终于有了明显的变化。孙儿的出生给年长的帝王带来从未有过的新奇喜悦, 连带着对自己的儿子也温柔起来。小世子出生的那一年, 皇帝和裕王父子终于见面。彼时距离他们上一次见面, 已经过去二十年了。

    生在帝王家, 便是可怜人。

    唐挽整顿衣冠, 上前见礼:“臣唐挽,见过裕王殿下。”

    裕王抬手:“免礼。”

    然后裕王站起身,对唐挽拱手见礼:“学生见过先生。”

    唐挽微微颔首,受了这一拜,道:“请坐吧。”

    大庸奉行文人治国,尊师重道是传统。即便是王爷,面对自己的老师也要讲规矩。唐挽在一旁落座,看着裕王手中的书卷,问道:“王爷在读什么书?”

    裕王说道:“昨天进宫,见父皇正在读这本《抱朴子》,心下好奇,便也找来看一看。”

    《抱朴子》乃是道家典籍,其中亦多论述神仙吐纳之术,实在不适合储君阅读。唐挽刚要推荐一些史册典籍,却听裕王说道:“昨日还和父皇谈起了先生。”

    裕王说起自己的父亲,神情中满是憧憬和敬仰,更夹杂着一丝因恐惧而产生的依赖。唐挽将这一切收入眼中,道:“圣上可有何训示?”

    “父皇只是夸先生,年纪轻轻便写得一手好文章。尤其是青词,甚至可与闫首辅比肩,”裕王眼中闪着灼灼神采,道,“先生,您也教我写青词可好?”

    唐挽一怔:“殿下学这个做什么?”

    裕王道:“写好了青词,就能为父皇分忧,也能多多入宫去看望他老人家了。”

    唐挽低眉,道:“王爷也可以和君父多多探讨治国安邦的大道。”

    裕王的眼神中闪过一次戒备,继而连连摆手,道:“治国安邦,是父皇那样英明神武的皇帝才可以考虑的。我是父皇的儿子,只要做到忠孝二字,便已足够。”

    唐挽心头一黯,却终究没再说什么,道:“忠孝二字都能做到,便可称圣人了。殿下亦是有抱负的。”

    裕王偏头看着她,紧张的眉眼终于舒展,道:“先生懂我。”

    其实唐挽并不懂他。唐挽尚且看不明白,这位王爷一味地效法圣上,做出一副不问世事只问仙道的样子,到底是为了稳固储君的地位以图后续,还是真的被自己的老爹吓破了胆。

    但有一件事可以确定,两位王妃可不是那种清静无为的主。

    “汪世栋的近况如何?”唐挽问道。

    闫凤仪正忙着将眼前横生的柳枝拂开,蹙眉问道:“谁?”

    “就是我在苏州的时候,那位同府的同知大人。李义的心腹。”唐挽道。

    闫凤仪蹙眉想了想,也没对上这么个人来,说道:“这我却不知道了。苏州一直是我父亲在打理,我只知道一个李义,其他属官并不熟悉。你怎么突然想起问这个?”

    唐挽自然不会告诉他是在裕王府听到的。看那日苏闵行的神情,似乎汪世栋所牵涉的并不是小事。闫凤仪如果不知情,那就只能是徐党内部的问题。

    “那天翻理旧物,找到他当初送我的一条腰带,就想起来了,”唐挽道,“说起来,苏州府那盘棋虽然散了,但棋子敛一敛,或可再用。若真就这么罢了手,倒有些可惜。”

    闫凤仪深以为然,他正在着力收拾闫党的局面,用人是一大缺口,于是点头道:“我便让人去打听,看还剩下哪些人,现在都在什么地方。那案子过去了这么久,也该是起复的时候了。”

    直到现在,唐挽提起苏州的旧事,仍旧会感到一阵恶寒,忍不住缩了缩肩。闫凤仪侧眸问道:“你怎么了?”

    “无妨,风有点凉。”唐挽道。

    闫凤仪便抬手一指:“那边有处茶楼,我们去坐一坐。”

    小二一看来人的穿着气度,便知出身不凡,殷勤地引上了二楼的雅间。两人点了一壶清茶,几碟小菜。菜上来之后,才发觉这是一家苏浙馆子。

    倒又和苏州有些瓜葛。

    酒楼临水,两岸烟柳云堤,景色正好。今天天气不错,秋高气爽,便有贵家女乘着小船游湖。远处河堤上走来一行少年,都穿着皂缘深衣,应该是太学的学生趁着假日来采风。便有歌声从船上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