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穿越七零做知青在线阅读 - 第278节

第278节

    “谁要是掉队不遵守纪律,入团的事儿就别想了。”班上的团支书直接道。

    “你狠!”

    其他同学顿时笑着认怂。

    苏青玉忍不住笑了,自己的这些同学啊,现在还不知道,自己站的这片土地,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吧。

    不过要想达到她未来记忆中的那个模样,只怕到时候,他们这群人都差不多老了。

    她笑着道,“都珍惜机会,难得来一次,下次可来不了了。”

    第245章

    “为什么啊班长?”有些学生问道。

    他们还准备到全国各地去走走呢。

    苏青玉笑道, “你们忘了,再报名咱就是大三了。那得多忙啊,平时肯定没时间, 至于寒暑假……到时候也不知道能不能有机会呢。咱们到时候要分配单位实习, 你们不知道?”

    这事儿大家当然都知道。

    自从上大二之后, 他们有时候就会讨论这事儿。

    有些人也开始考虑自己未来该干什么工作了。

    虽然他们是包分配的, 但是对于他们来说, 只要够优秀,就能获得自己选择岗位的权利。

    优秀的人, 都会很早就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 而不是等到了那个时候才去考虑。

    说起这事儿, 大家这会儿莫名的惆怅起来了,“是啊,未来我们可能待不到一年, 就要各奔买东西了。到再见面也不知道多少年了。”

    团支书一点都不担心, “怕什么,有班长在, 班长一声召唤, 隔着多远我也要赶过来聚聚。”

    苏青玉笑道,“我以后隔几年就会搞聚会。而且我以后万一遇着困难了,没准时不时的得找你们呢,到时候可别嫌我烦。”

    “那可不会,别人我不好说, 班长必须不嫌弃。咱也没那个胆子。”

    有男生幽默道。

    其他人都笑了起来。

    苏青玉道, “那我就提前谢谢各位同窗之情了。”

    她本来还想说说提前实习的事儿, 不过这事儿估计等开学就知道了, 现在还没对外公布, 她也就没再说,不过不管提不提前,大家在一起的日子也确实不长了。

    说实在的,念了两次大学,虽然人缘都不错,但是这一次的同学人情味真的更浓,大家都很纯粹。

    时代发展了,人的感情也变化了。

    相比之下,自己来大学的时候,只想把他们当做未来的人脉这种心思,才显得肮脏见不得光。

    她觉得,认识这些宝贵的同学,也是她来到这个世界,值得感激的地方。

    因为这一番交流,这些学生的心也终于不像之前那么浮躁了,能够静下心来了。

    就和他们自己之前说的一样,大家待在一起的时光不多了,不管这里好不好人,都应该珍惜大家在一起的每时每刻。

    因为暂时没专人带,苏青玉他们没去远,就在附近转了转,发现很多做生意的,十分热闹,就在这店子吃了顿饭。

    首都其实也有很多这种特色美食店,但是基本上都是公营单位的。

    这种街边小店就很不一样了,苏青玉他们来了,这里人热情极了。就两口子开的一家小店,卖的是海鲜面。

    料足,味道好。

    苏青玉他们吃的时候,老板娘还给他们送了自家做的小虾米给过他们吃。

    有同学小声道,“班长,他们这对客人可真好。”

    苏青玉笑道,“待会儿吃完了,咱们好好讨论一下。”

    大家安静吃饭,过了一会儿,老板娘又过来给他们添茶水,学生们并不算富裕,每个人只吃一碗面而已,也就六毛钱的事儿,但是这送吃的送喝的,招待的这么周到,倒是让学生们不大好意思了。

    苏青玉倒是找这位老板娘问道,“你们这店子开多久了啊。”

    “去年开起来 ,这边不是搞工程吗,我们就在这边开店了。”老板娘高兴道,“我们家祖上以前也是做这个的,后来不让做生意,这手艺也没落下,各位觉得口味怎么样?”

    “好,特别好吃。”

    “味道鲜美。”

    学生们赞美道。

    可把老板娘夸赞的乐呵呵的,又给他们端了一盘花生米。

    学生们:“……”这可真是太客气了。

    苏青玉又问他们以前的日子过的怎么样,和现在变化大不大。

    “你们也是过来搞建设的吧,”这会儿吃饭的人不多,老板娘也过来和他们唠嗑。

    “自从你们来了之后啊,咱们这边日子可就好过了。”

    老板娘满脸感慨的说起了自己身边的变化。

    之前这边生活确实苦,离内陆大城市远,经济不行,这边的渔民饭都吃不饱,然后因为离着港城近,很多人跑那边去了。

    ”哎哟,咱离他们近,知道他们那边过得好。不过那还是别人管着的,不是咱自己的地儿,咱才不去。”

    老板娘口是心非道。事实上,如果不是自家有老有小的,又没路子,也不敢游泳过去,没准就……

    苏青玉笑道,“现在你们留下可见是正确的,国家在搞发展,过不了多少年,你们就发展起来了。在自己老家过好日子,可不更美?”

    “那确实。”老板娘笑着道,“现在到处搞建设,办了厂子,我们这边很多人进厂工作了,之前我们那些田地也被一些厂子承包了,也给咱补偿了一些钱,我们拿着钱开店子,现在日子过的也好。对了,其他地方也能开始做生意了?”

    苏青玉道,“也可以了,不过没你们这边这么红火。”

    “哎,谁让我们这边没啥大单位呢,捧不了铁饭碗,只能自己找个饭碗了。”

    说是这么说,这老板娘脸上却一点羡慕的神色都没有。

    苏青玉知道,那是因为这开店子肯定收入不少啊。

    可比捧着铁饭碗要赚钱。

    一顿饭吃完,大家吃饱喝足了,高高兴兴的被两口子送出门,让他们下次还来吃饭,以后再来还给送吃的。

    “这也太好了吧,”有学生感慨。

    苏青玉道,“一方面是他们人好,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竞争,你们没发现,他们门口都贴了东西了。”

    学生们在路上走着,各家各户一看,什么免费喝海鲜汤啊,买面送汤之类的……各种好处。

    “这就是市场活跃的好处啊。”

    有同学立马看出来了,“以前都认为这些做生意是投机倒把,但是当投机倒把的多了起来,也是有利的,他们为了增加竞争优势,反而会让利。”

    也有同学反驳,“咱也不能这么算,这些经济政策也是要根据国情来看的,之前打击投机倒把那是因为咱们物资匮乏,只能由国家统一分配调度,才能维持平稳,现在物资丰富起来了,自然就要改变政策了。”

    “对,所以说,经济政策不能单独说好还是不好,咱们一穷二白的时候,总不能用西方经济体系吧,这样一来,稀少的物资到了资本家手里,他们如果哄抬物价,最后苦的是老百姓。”

    大家各抒己见,讨论的不亦乐乎。

    苏青玉觉得那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还真是有道理。

    真正从学习的角度来观察人民群众的需求,以及国家发展情况,才能制定适合的经济政策,而不是如同一些狂热的改革派以及固执的顽固派一样,事实证明,华国要走的不是简单的改革路和守旧路,是一条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路线。

    而这路线,将会是他们这一代人去走出来。

    虽然只是在附近吃了顿饭,转了转,大家也是收获不少,回到住处就开始写学习心得体会。

    把这里的情况和自己所学的经济学理论知识相结合起来。

    第二天,外贸部的江干事就带他们去参观那些企业工厂了。

    这些私人厂子,在其他城市目前基本上看不到,这要是在其他城市雇佣这么多工人,很容易出事儿,在这里却很常见。

    苏青玉没想到,在这里考察的第一个单位就是之前她做过翻译的康莱集团。

    康莱集团之前因为林佳华的事儿,搞的很尴尬,后来就没在首都多待。

    苏青玉之前留了康老先生的名片,还准备和他多联系,结果都找不到机会,其他企业家那会儿也没什么联系,好在元华给力,倒是办成了几件事儿。

    这会儿再次来到康莱集团,苏青玉就不准备错过机会了。

    未来要搞地方建设,可不是一家单位能办成的。就单单说搞工业园区,那都是各种单位云集才行。

    这次来南方走这一趟,她就是带着这个想法来的。

    谁让这些企业都在南方扎堆,他们极少留在首都呢,要不然自己也不用逮着元华了。

    通过江干事和这里的负责人徐副总接洽之后,苏青玉他们就由这位徐副总亲自领着去参观厂房,车间了。

    一路上还客气的和他们讲着企业的运营模式。

    和刚回国的时候的那种若即若离的态度不一样,苏青玉明显的感受到了这些人散发出来的友好。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不过这倒是好现象。

    苏青玉不知道是,这也和元华有关系,在其他企业还在犹豫的时候,元华直接押注,到处表达自己建设祖国的决心,结果元华最后得利最多。

    他们不止分到了好的土地,还得到了更加优惠的政策,而元华利用这些土地和政策,迅速的转换成了金钱。

    别看元华虽然归国了,可人家在国外的路子没断,光是出口这一块,他们就赚大了。

    这里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勤劳的工人们创造的价值,加上便宜的厂房,钱简直就和白捡的一样。

    也是因为这样,这些人看到了巨大的潜力,终于决定在这里好好搞发展了。

    这样一来,态度自然要有所改变。

    苏青玉他们转了一圈之后,发现这边的工人年轻参差不齐,最小的年纪的,看起来很小,看着也就十三四岁的样子。

    瘦瘦小小的,苏青玉的心顿时哽了一下。

    不过其他学生倒是没有这么大感触,因为现在一些单位顶岗,好些为了接班,也就十几岁就上岗了。

    苏青玉也没问为什么要雇佣童工,这是时代的一个特色。

    如果家里条件好,谁又会小小年纪来做工?

    苏家屯之前穷的时候,孩子没上学,也是天天上工挣工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