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页
《中国新闻》发布的视频,最终登陆了《世界》的网站投票。 “夜幕下的乌雀山大桥,真的是毫无艺术可言的工程吗?” 投票反对的人不计其数,短短的一节“赞同乌雀山大桥毫无艺术可言”观点,被反对的人压得死死的。 连最下面,《世界》杂志权威的评论员:汤米.文德,也在用他极具深意的文字评述道: “你可以说中国贫穷,也可以说中国落后。” “但是,当你看到了这灯火璀璨到天明的夜色,还有这山雾朦胧里盘旋的巨龙,还要坚持认为中国桥梁毫无艺术可言的话,那么我建议,你需要换上一双发现艺术的眼睛。” “因为,他们建造它的时候,充满了超现实的疯狂美感。” “除了他们,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做到!” 作者有话要说: 呜呜呜,看到大家昨天的评论我落泪了。 为什么克里姆说毫无艺术可言,你们都觉得“桥梁根本不需要艺术”。 自信点,我们国家的桥梁都很美!都是艺术品!港珠澳大桥“玉带横亘”、杭州湾跨海大桥“长桥卧波”,武汉长江大桥“华灯初上”,明明是他眼瞎,没有发现美的眼睛QAQ 最好的桥梁!都是艺术!(呐喊) 第25章 极具超现实魔幻主义的夜间乌雀山, 成为了不亚于宇宙第一P图师NASA发布的美景。 当这副美景,登上了《世界》杂志封面,一直对“乌雀山大桥”概念模糊的外国友人, 终于见到了这座建设中的桥梁。 “他们能够在3年内, 克服低温、地震、高空的束缚,建成一座三千米长的高速大桥。” “我们还在傲慢的认为, 中国没有艺术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大山深处,用夜以继日的建设, 点燃了一条沉睡的巨龙。” 《世界》截取的图片,宛如山脉中一汪金色的河流。 人类对于美的想象, 都浓缩在了这方光与暗之中, 逆流盘旋,静谧又喧嚣。 没有任何的网络言论,比这本成立于1857年的杂志更具权威。 它展现出来的艺术感, 远比克里姆之类的专家叫嚣一百遍“不具有艺术”更加有说服力。 杂志发售之后,普通民众被这篇报道呈现的美感惊讶。 同时, 却在详细的内容里,拥有了更深的感触。 美不美, 那是艺术上的东西。 快不快,那是生活相关的东西。 3年建成三千米的盘山桥, 立刻激起了普通民众的渴望。 哪怕是生活悠闲、慢节奏的普通人,也想拥有这样迅速的建设工程! “美国真的应该请这群工人来修桥,这样他们就不会一座大桥五年都没法修好了!” “欧盟总部大楼用了十三年时间翻新,与此同时,中国可以建起一万两千米的大桥。” “我真是受够了门前修上十年的道路了,我打赌让中国人来修, 我就不用天天绕道开车回家!” 即使专家努力抨击中国豆腐渣工程,也挡不住广大普通群众对中国速度的羡慕。 乌雀山大桥艺术感的争论,逐渐变成了对中国速度的追捧。 43小时修复的北京三元桥、9小时改造完成的龙岩火车站、时内拆除的南昌立交桥,都成为了网络讨论的热点。 那些早就震撼过国际社会视频,再次被翻找出来。 中国的基础建设能力,竟然悄悄从快,变成了又快又美。 无数人发自内心的感慨,乌雀山建设场景都这么漂亮,不知道桥梁真的建成,得多震撼人心。 “我实在太期待它建成的时候,满山车流灯光的样子了!” “我从没见过海拔这么高的桥,如果它建成了,我一定会亲自去中国,试试开车通过这么一座桥梁。” “什么是艺术?我不懂。但是我见到它的那一瞬间,就被它深深吸引,没有任何艺术品能够做到!” 律风的微信,正一条一条地接收着消息。 那些英语、德语、法语的截图,配上了简单的翻译,源源不断的跳到他眼前。 拿到视频并发布在网上的丁鸿达,总是热衷于截下这些讨论,发送给律风。 即使律风沉默冷淡,也无法阻止丁鸿达努力和他达成一致。 丁鸿达兴奋的说:“律工你看,这些都是网络上最真实的声音!来自世界各地!” 日语、法语、德语、英语,都配上了简单的机器翻译。 比起克里姆傲慢嚣张的抗议,以及某些媒体别有居心的担忧,这些普通人的言论,更能代表乌雀山大桥给国际带去的振动。 他说:“全世界都羡慕我们有这样一座桥,他们比克里姆更懂得欣赏艺术!” 律风微微一笑,并不觉得这些外国人的认可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可是丁鸿达的态度,显然更符合普通人的愤怒。 他们恨不得跳到克里姆脸上讲述乌雀山大桥的艺术感,叫这位傲慢无礼的英国人擦亮那双破烂的眼睛。 太直白太血性了,使律风不能再保持疏离。 “谢谢你,丁记者。”律风认真的回答着丁鸿达的善意,“欢迎你明天来观看乌雀山大桥合拢。” 他发誓,明天会对丁鸿达热情一点。 至少,给丁鸿达多说一说乌雀山大桥的未来,让这位记者有话可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