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宋案重审在线阅读 - 第53页

第53页

    还有人指出,欢迎国会团之出现,其实是为了在选举正式大总统时,议员能够不受袁派之影响,自由投票。如共和党《亚细亚日报》分析道:

    各野心家知议员虽得多数,然于北京投选举大总统票,欲舍袁而投他人,事亦不易,故特欢迎国会于南京,以便投票时无所顾虑。即令投票之后,大总统非袁而为他人,北方军民不服,亦可以办成南北分立,为最后之结果。且以为既已举定非袁,亦不患北方军民之不服,即袁亦不能于名义既去之后,别有何种方法以谋对待,其结果并不至于南北分立云云。[14]

    组织欢迎国会团之议发起后,国民党内温和派人物、前安徽都督孙毓筠首先于1月3日通电反对,认为斯议之发生,影响于民国前途安危者至巨,南北意见,自孙黄入都后,渐已消融,国民方相庆幸,以为国家政治从此可期统一而斯说一倡,徒令南北人心,又生一重恶感,影响所及,大之则有全国分裂之忧,小之亦启扰乱公安之渐。他呼吁各省新选议员,务以法定集会期限齐至北京,勿为此种非法之言论所愚,以破坏我新造之民国。[15]孙毓筠之后,各省都督纷纷发表通电,言词激烈,群起反对,如奉、吉、黑三省及晋、汴、鲁、陕、甘、新、鄂、湘、滇、浙等省均极端不以为然,请大总统迅筹解散办法,以维大局,其中并多主张以武力对待者。[16]直隶都督冯国璋之通电措辞尤为激烈,斥责该团人员其罪既不容诛,其心尤不可问,声言国璋嫉恶如仇,爱国若命,凡有敢鼓簧其僻辞邪说,冀以动摇国本、蛊惑人心者,惟有执法以随其后。[17]欢迎国会团方面,何海鸣于1月5日发表《再论国会自行集会与另择地点之理由》,答复孙毓筠,强调指出:本报往者之所主张,与夫上海欢迎国会团之倡议,第一届正式国会当然自行召集,并自行择定集会地点,先开预备会于上海,随即开成立会于南京,以保持立法机关之安全,预防北京军警之干涉,使议员得自由议定宪法,选举总统,以达真正共和之目的。[18]接着又发表《三论国会自行集会》与《咄咄冯国璋之国法》两文,反驳老圃(即杨荫杭)对欢迎国会团违背《约法》的批评,并斥责冯国璋为袁家之走狗,其口吻在在露出狞牙狰齿,启干涉立法之先声,尤足征欢迎国会团之主张确有见解。[19]尹仲材也发表文章,斥责孙毓筠素有神经病,又斥责孙毓筠与川督胡景伊之通电反对,是盲心而不盲目,老圃之反对则并其目亦盲之。[20]

    欢迎国会团声势渐长之时,孙中山正在上海。到了1月下旬,黄兴忽然坚辞汉粤川铁路督办职,也来到上海。[21]于是,道路传闻孙、黄与该团有何等之关系,或谓该团表面发起人为何海鸣等,而内部主动者则为民国某伟人。[22]《神州日报》甚至说:闻该团系某党徒所组织,因此次国会选举,其党徒仍欲继任总统,不惜以金银作代价,暗使一班无赖设欢迎国会团于法租界宝安里,日来竟集有团员数十人,要挟各团体具函,分赴各埠,大肆运动,仍欲在南京自行召集国会,破坏《约法》第五十三条,经程都督切实劝谕,仍不肯实行解散。[23]实则欢迎国会团乃国民党中激烈派如何海鸣、尹仲材等南方一部分人士所提倡,孙、黄及国民党本部并未与闻。[24]孙中山不但没有参与欢迎国会团,而且据《大公报》报道,他对欢迎国会团的主张并不赞同,曾在1月中旬密电袁世凯,提出应对办法,略谓:此项团体并非有破坏现状,实系特别注重将来之宪法起见,请大总统即以将来宪法问题订明意见,预行宣布,则此项团体即可无形消减;若必强迫解散,则恐反对大总统之嫌疑愈深,风潮必益激烈。[25]

    由于国民党在其时正在进行的国会议员选举中形势大好,欢迎国会团忽然出现,引起袁世凯高度紧张,特别是其势力渐次扩充,重要人物加入该团者亦复不少,声气所加,有向北趋进之势,总统睹之,如眼中刺,殊为注意。[26]据《顺天时报》报道,1月13日下午,曾有重要人物面谒大总统,关于此事觇大总统之意见。[27]此重要人物很可能就是孙毓筠,因为根据《神州日报》所登《总统府日记》,当日孙毓筠到府请谒,并呈条陈一封。[28]同日,大总统特召赵总理至府开密会议,参预者惟梁秘书一人,所议大略:一、对于该团体必须速即设法解散,以免有碍正式国会之成立;二、对于鼓吹迁都之激进者流,必须急行设法取缔,免摇国本。[29]1月16日,总统以上海何海鸣、詹大悲、戴天仇诸人发起欢迎国会团,派人四出运动国会当选议员迁移开会地点,以避军警干涉,实为分离南北之危机,虽经孙少侯(即孙毓筠;引者)通电各省取消此议,然尚有大张旗鼓之势,故又约见赵秉钧、梁士诒、段祺瑞诸人,在府秘密会议,商讨应对办法。[30]1月19日,袁世凯决定派人到各地方,采取和平劝散办法,谓:此项团体系纯为反对本总统一人而发,若遽强迫解散,不惟愈增恶感,而本总统心迹益难表白,拟先由劝慰入手。[31]1月20日,袁世凯电饬江苏都督程德全,秘密调查该会中人物,并如有异才,电召北京,任以重职;或先由军警解散,倘伊等不肯解散,即当捕获,以内乱罪论。[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