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农女风华正茂在线阅读 - 第23页

第23页

    要知道七爷的舌头那可是天底下最挑剔的,京城里天香楼的饭菜,都无法令七爷下口。

    他这双舞刀弄剑的手,什么时候做过这些活儿,也真是赶鸭子上架了。

    直到目送高琅回到小茅屋,男子才转身,隐进夜色之中,不见了身影。

    高琅摸黑进了屋,月光下见金小楼睡得四仰八叉,遂解开自己的外衣,轻轻搭在她的身上。

    再挨着她缓缓躺下。

    隔着一个院子,东边的屋子里。

    软烘烘的木床上,金小凤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她的心里头一直念着今日下午,大伯母说的那一歇话。

    什么叫娘撺掇了祖母要拿金小楼的那个孩子去换大富贵?

    究竟是怎样的大富贵,又是给谁换的大富贵。

    大富贵三个字,就像是叮在了金小凤心尖上一个蚊子包,痒得不行,可又挠不到,这滋味,真叫人不好受。

    金小凤又是一个翻身,吵得柳氏蓦地一下睁开了眼。

    自打柳氏怀孕以来,睡眠变得浅多了,金寿又最爱打呼。柳氏深受其扰,整宿整宿的睡不着觉,头发都掉了一大把。

    想着反正有了身孕,不能和金寿同房,女儿睡觉向来老实,为了能睡个安稳觉,柳氏便搬到了金小凤的屋子里。

    可这会儿,这金小凤也不知道怎么了,一个劲的动来动去,直接把柳氏给吵醒了。

    屁股里夹马蜂了?柳氏没好气,再动给我睡地上去!

    金小凤一见柳氏醒了,赶紧规规矩矩的躺好,磨蹭半天,还是忍不住冲柳氏问道:娘,金小楼那孩子,你是打算怎么弄啊?

    好半天,柳氏都没有出声。

    金小凤都以为她又睡着了,没有听见自己问话。

    失落的闭上眼睛,黑暗里忽然响起柳氏的声音。

    柳氏的嗓音细细的,此刻带了些得意,显得更尖了:你就是为了这事睡不着?

    嗯。金小凤轻轻的应了一声。

    真是个没出息的东西。柳氏唾骂到,我就你这一个女儿,还能为谁谋富贵?

    一听见这话,金小凤的心激动得猛地跳了起来,嗓子眼像是堵了一口糖,甜腻腻的,说不出话来。

    这事你别张扬,好处少不了你,你就等着做知县老爷家的少夫人吧。柳氏忽然温柔起来,她双手抚上自己的肚子,到时候,你可得记着提携你这还未出世的弟弟。

    知县老爷家的少夫人!这样大一个名头落在了金小凤头上,喜得她脸红得烫手。

    她就知道自己不会是这小小井口村里的一只麻雀,老天爷给了她这样一张美丽的脸,总归是有用处的。

    知县老爷家的少夫人,金小凤越想越是喜滋滋,立马回道:娘你放心,若我得了势,一定

    说到此处,她顿了顿,若有朝一日,她金小凤得了势,一定要让欺辱过她的所有人悔青肠子。

    一定记着娘和弟弟,全心全意待你们。

    金小凤乖顺的答到。

    第二十六章 山林里借种险遇险

    墨云滚得有些浓,遮住了月光。

    离天亮还早得出奇,就连井口村里叫得最早的公鸡也在鸡圈里睡得正香。

    不远处的林子里,树与树的间隙处闪着亮光的萤火虫如同散落漫天的碎钻,在黑得暗沉的森林中愈发显眼。

    有火光从林子深处透出来,萤火虫拖着尾巴四散逃开。

    金小楼一手拿着沾了松油的火把,一手挎着篮子,背上还背了一个背篓。

    篮子和背篓都被野山芋叶盖得严严实实,让人看不清里面装的究竟是什么。

    在城市里待了二十来年的金小楼早习惯了乌烟瘴气浑浊的空气,在这清晨的山林子里,每一口呼吸都清新得发甜,这让她一扫早起的倦怠,感觉自己浑身都充满了精气神。

    她之所以起这么早,是为了赶在早饭前,采些山珍野味回去,好填饱自己和傻少爷的肚子。

    今天她的运气也真不错,除了林子里的菌子、木耳和野花生外,她还在野草堆里捡到一窝鸟蛋。

    鸟蛋足有六枚,比鸡蛋要小上一圈,通体雪白雪白的没有一点斑痕。

    看起来像是野鸽子蛋。

    鸽子蛋很补人,金小楼是知道的,自己生产完不久,体虚得厉害,要留三枚补一补,再拿三枚给桂枝,桂枝成日里被周氏念叨着孩子,身子若养不好,孩子很难怀得上。

    至于那傻少爷,脑子不太灵光,补了恐怕也是白补,就不给他吃了。

    正打算着这得来不易的鸽子蛋,金小楼忽然眼前一亮,已经微微泛白的天光下,一笼乱草的尽头处,好大一片枇杷林。

    黄澄澄又圆又大的枇杷密密叠叠的挂了满树,有的已经熟透了落在地上,引了数只雀儿蹦跳着,啄来啄去。

    这片山林还真是处处有宝藏。

    刚想去枇杷林里看一看,摘些枇杷回去,便听咯吱一声脆响,一道浅灰色的身影从前方的树荫间掠了过去。

    金小楼看清了那人的脸,正是谭猎户家的独子,谭四海。

    这么早来林子里,多半是来打兔子的。

    金小楼本打算吃过早饭再去谭猎户和孙木匠家问借水稻的事情,既然在这里碰上了谭四海,就不必再多跑一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