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在线阅读 - 第三百五十七章 均田法

第三百五十七章 均田法

    在刘备入主徐州之后第三年,兵精粮足的刘备,主动攻打曹cao。

    大战一年有余,两败俱伤。

    刘备军回转,修养一年之后,再度讨伐曹cao。

    终于,第二战。

    曹cao兵败陈留,死于乱军之中。

    曹cao(喵)死了。

    枭雄曹cao就此殒命。

    曹cao没了,三国还能叫三国吗。

    李孟羲感慨无比。

    刘备毕竟是仁义之人,曹cao身死,刘备善待曹cao亲眷,并不为难。

    此时,汉献帝经历董卓,郭汜,曹cao等人之手,见刘玄德态度恭谨,献帝痛哭流涕。

    天下似乎,快要安定了。

    北方,袁绍势大,可袁绍在刘备曹cao两军血战之时,尚不敢出兵搅局,待曹cao败亡,袁绍更无胆魄起兵。

    刘备保着献帝,还于旧都。

    天下似乎归于太平。

    但李孟羲如今心忧两事,一个是,瘟疫,杀死汉末八成人口的伤寒疫,一个是,汉末动(喵)乱的最根本问题,依然没得到解决。

    土地兼并问题,正好,趁天下动(喵)乱,天下动(喵)乱之际,是百姓生无活路之际,也是豪强根基不稳之际。

    李孟羲便和刘备建议,颁布均田法,从新理清人口,然后,按人口均分田地。

    若土地问题不解决,势必动(喵)乱会在不久之后,卷土重来。

    汉献帝刚回到长安,对救他出虎口的刘备感恩戴德。

    汉帝还都之后,颁布的第一条政令,便是均田法。

    土地为古代经济的核心,要进行土地改革,势必困难重重。

    困难在于,地方守旧势力盘根错节,政令不下乡。

    要彻底实行均田法,非是一纸空文所能成的。

    李孟羲前思后想,既然,土地改革,阻力是地方上的豪强旺族,那便把地方的豪强连根拔除。

    拔除的方法不是杀人,杀人就太简单粗暴了。

    李孟羲所用为泥沙俱下之法。

    什么叫泥沙俱下,豪强多为豪族,不是人多势众吗,那便把甲乙丙丁四地之民,全部打乱,使一地豪强,拆分几十上百个零散个体,然后往别处塞。

    如此,豪族被拆的七零八落,把均田制改革的阻力,降到了最低。

    田制改革,势必困难重重,需要用武力保障。

    拆分豪族,放在后世,大致是反垄断法的复刻。

    当一个家族强盛到一定程度之后,渐渐的就会把控住土地,经济,仕途等各个方面,然后,就会产生兼并。

    固然,消灭了豪族,古代政体如果不变,就会继续产生新的豪族。

    那无所谓了,当下把豪族打个稀巴烂,至少能换来五十年太平。

    欲行之均田制,李孟羲细想,历史上有成法可依。

    均田制,想来好像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

    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

    北魏至唐朝的均田制,依然避免不了土地兼并问题。

    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故至德宗年间被“两税法”取代。

    至于均田制实施的起始范围,一说始终仅实施于北中国,一说隋统一后实施于全国。

    均田制的实施,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减少了田产纠纷,有利于无主荒田的开垦,因而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均田制的实施,和与之相联系的新的租调量较前有所减轻以及实行三长制,有利于依附农民摆脱豪强大族控制,转变为国家编户,使政府控制的自耕小农这一阶层的人数大大增多,保证了赋役来源,从而增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同时,西魏权臣宇文泰,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创立了府兵制,一直沿用至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起用募兵制,停用兵府鱼符,之后名存实亡。

    李孟羲只欲成五十年成效,至于五十年后,天下如何,李孟羲不太关心。

    只要汉末,没有了五胡乱华,就没有白来一遭。

    田制已定,刘备坐镇长安,关羽等人率兵清剿各地趁黄巾动(喵)乱兴起的各地匪盗。

    天下无事了。

    李孟羲一头钻入汉朝浩如烟海的各类典籍之中,想查阅资料。

    李孟羲翻到了一本成书于西汉时的书籍,书籍是农书,书中记载了汉代最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书中涉及,十八篇。

    分别为:

    耕田,收种,溲种法,区田法,禾,黍,麦,稻,稗,大豆,小豆枲,麻,瓜,瓠,芋,桑,杂项。

    单看纲目,大部分李孟羲都认识。

    禾,就是禾苗。

    麦,大豆就是黄豆。

    小豆,应是绿豆。

    打开一看,小豆果然指绿豆。

    麻李孟羲很熟悉了,就是生麻,或者说,苎麻。

    瓜的话,南瓜冬瓜西瓜之类的。

    芋头。

    桑树。

    这些都认得。

    稗这个东西,李孟羲很迷惑,不知这玩意儿是啥。

    翻开来看。

    【稗既堪水旱,种无不熟之时,又特滋茂盛,易生芜秽。良田亩得二三十斛。宜种之备凶年。

    稗中有米,熟时捣取米炊食之。不减粱米;又可酿作酒。】

    文言文不太好懂。

    大致意思是说,稗这类植物,非常耐旱,只要种了,就能有收成。

    而且,特别容易繁茂,在荒芜的地方也能生长。

    一亩田,能够收成三十斛,斛应该是个计量单位,李孟羲不太懂,这大概是多少。

    宜种以备凶年。

    就是说,在气候不好的时候,可以种一些这类作物,能多少有些收成,不至于绝收。

    稗中有米,成熟之后,可以做饭吃,并不比高粱差,而且可以酿酒。

    看完了,李孟羲看的更迷惑了。

    本以为,稗这类作物,应该是高粱。

    但是,最后,书中又写到,稗吃起来不输高粱,看来,稗子不是高粱,而是另外的作物。

    李孟羲不知道稗是什么,去皇宫问刘备,刘备正和汉献帝说笑。

    想献帝这数年以来,从没这么开心的笑过。

    李孟羲进皇宫,不带通报的,直接就走进来了。

    “玄德公,稗子是啥?”李孟羲直接问到。

    刘备见李孟羲来,招呼其座下,“稗子,马草啊。”

    刘备说。

    是马草的吗?李孟羲惊讶。

    还以为是什么作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