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把青春献给祖国[快穿]在线阅读 - 第29页

第29页

    “老办法,投骰子吧。”

    由于每次会议都需要人参加,经过实验室一致决定,与会人选通过投骰子决定,一个去开会,另一个请客吃饭。

    南穗提出反对,表示这是对非酋的歧视,该反对意见被全票驳回,最终反对无效。

    在众人的凝视下,六面的骰子在空中打旋,落地时稳当地停在了六点向上的那面。

    “好!又是小姜老师!”

    奇怪的欢呼声响起,庆贺着又一次姜老师开会的既定结局。

    可能南穗的运气都用在了前几年筛先导化合物上,她每次都能准确地扔到高点数,象征着她去参会。

    “费老师请客吃饭,我去开会,你们吃好吃的不许拍照发给我,懂吗?”

    南穗压下学生们起哄的鼓掌和口哨声,没好气地回了个问句。

    “老师放心,我一定拍好发给你,保证完成任务!”

    为首的学生扔下一句话,其余人一时作鸟兽散,半分钟就消失在楼梯口,趁着休息时间在小群里讨论下回去哪吃饭的问题。

    新来的学生不太懂流程,有些担忧地发言:“费教授不会生气吧?”

    “放心吧,费老师只是说话直,没有生气的意思。”

    待得久的学生都知道那个骰子里的秘密,三以上的点数面都是加重的,还是费安和学生们一起灌的水银。

    在费安看来,姜兰才是课题组里的核心人物,他挂着第二负责人的名,也不过发挥了一个普通研究员的作用。

    学生们知道姜兰平日里的低调作风,不争不抢,也只有出席会议时会多说几句。

    她合该在鲜花簇拥下获得该有的掌声。

    所以,才会有这个充满着祝愿的骰子,作为裁决参加会议人选的“公平”道具。

    当然,费安不知道的另一个原因,有人已经在小群里科普起来。

    “如果费教授去参加会议,碰上记者怎么办?”

    新来人好奇问道:“他会被一些不友好的记者打击到吗?”

    学生们沉重地摇摇头:“费老师会用独特的话疗方式将记者放倒,以至于我一直认为他学散打是为了防止某天被怼过的记者套麻袋。”

    从那以后,为了记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们默契地达成了共识。

    面对记者,首先承诺不使用费教授。

    .

    南穗以为这会是一场普普通通的分享会,再普通地拍个结束的照片,以证明她来过,讲过,就能愉快地离开会场。

    她却没想到,会议上会有这么多长得像猎头的学者,仿佛她邮箱里塞满的邮件变成人形,一个接一个地展现着挖角的诚意。

    类比吼叫信来说,毫不逊色。

    南穗努力地应付了几个,最后甚至想举个牌子坐在座位上“不换工作,谢谢”。

    在她挣扎了半个小时之后,国际药学会议终于如期召开,记者“咔嚓咔嚓”的快门声不断想起,留存本次的影像。

    很快,南穗作为分享人上了台。

    她用简单明了的图像阐述了ZG6分子的优化思路和目前的活性提高,再提了提了成药性改造的预想。

    底下的人凝视着这个显得过分年轻的分享人。

    她的面容相对其他分享人来说,稚嫩得令人不可思议,与她的年龄却十分相符合。

    人群有些sao动。

    但随着她逐渐地深入下去,原本的sao动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学者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断有笔尖与纸张摩擦的声音响起。

    打破这片祥和氛围的,是一个人急促起身时人与椅子摩擦发出的尖刺声音。

    “姜教授,我认为您最后的论述有问题!”

    挂着相机的国字脸记者如是说道。

    第22章 . 架药生尘 22 天凉了,该让杂志社破……

    阮恭是个记者,任职于Y杂志,医药相关的一家著名杂志社。

    Y杂志社著名在口碑的两极分化。

    在新闻界倍受嘲讽,在外界却饱经赞誉,许多人视他们为“良心媒体”,称赞他们能说出其他媒体不敢揭露的所谓内幕。

    开局一张图,新闻全靠编,再录下一些断章取义的语音,就能制造一个广为传播的新闻。

    比如发言人阐述:中药对某种疾病有效果,患者知道自己吃了中药,焦急的心情得到缓解。

    杂志社将最后两句话截下,新鲜的“新闻”就此出现。标题则为“某专家称:中药只有安慰剂效应。”

    热烈的争辩就此激烈展开,从一个观点的辩驳上升到整体的论证,最后往往以互相人身攻击结束。杂志社推波助澜的手隐藏在幕后,带着因为争论产生的一波热度功成身退。

    当攫取的利益足够多后,他们逐渐开始不满足于被动断章取义,开始选择主动出击,用记者精巧的话术,诱导会议发言人说出乍一听的确有歧义的话。

    然后大书特书,仿佛记者痛心疾首于该药学专家不理智的发言,需要分享出来,让其他人一拥而上,将发言人从头到脚数落一遍。

    即便他们完全不明白发言人话里的意思。

    寻常的科研人员单薄的声音哪能抵得过千人的喧哗,还有在舆论场上风生水起的Y杂志社助力,科研人员的回应往往被淹没在潮水般的非议里。

    科研人员大多以失败告终,再为Y杂志社的战绩添上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