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吗在线阅读 - 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吗 第376节

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吗 第376节

    因为他这第三世,就是见义勇为牺牲搞出来的。

    他打量着因为见义勇为而差点把会试资格给弄没的书生,总觉得这人名字有些耳熟。

    胤礽问道:“你是何籍贯?”

    太子哥哥……太子哥哥……太子哥哥……这四个字一直在高其倬耳边立体环绕。

    已经完全傻掉的高其倬条件反射回答:“小人……小人籍贯铁岭。”

    胤礽点了点头,籍贯对上了:“你家中有何亲戚?父母和兄弟如何?”

    高其倬黯然道:“小人父亲早逝,母亲也已经离世,只有一位兄长。”

    胤礽道:“你是汉军旗?”

    高其倬虽不知太子殿下为何知道,点头回答道:“是的,小人是汉军镶黄旗。”

    胤礽疑惑。

    汉军镶黄旗和家中次子对上了,但这父亲对不上啊。

    康熙三十三年时,还未大婚的胤礽和康熙关系还不错。殿试时,康熙手把手教导胤礽如何选择进士,殿试排名胤礽也有参与,所以胤礽对这一榜进士有记忆。

    第二世时,胤礽又无意识的关注康雍乾三朝有政声的官员,记住了不少有能耐的大臣。

    所以他一听高其倬这个名字就觉得很耳熟。

    开了记忆力挂的胤礽,很快就从记忆深处挖出一个同名的人。

    高其倬,雍正朝和乾隆朝的封疆大吏,其主要成就是改土归流和奏请开海禁。

    他的妻子同样青史留名,原配为纳兰性德的女儿,继室为被誉为“八旗闺秀文学之首”的蔡琬。

    在康熙和雍正两朝,高家都出了许多能人,深受康熙和雍正信任。

    不过这个高家和乾隆的慧贤皇贵妃高佳氏不是一个家族。康熙和雍正信任的高家为汉军镶黄旗,乾隆的宠妃原本是内务府包衣。

    高其倬其父曾任四川布政使,是高官之后,生活并不拮据。眼前这人,一身布袍洗得发白,显然家境贫寒。

    倒是其堂兄,著名画家高其佩父亲早逝,很像面前的高其倬所叙述身世。

    胤礽再次细问,终于明白了这历史在哪里拐了弯。

    原本历史中,河道总督靳辅与于成龙在治理黄河一事上起了冲突,后被御史郭琇诬告罢官,之后郁郁而终。于成龙代替靳辅治河。

    高其倬其父高阴爵便是受了于成龙赏识,起复补湖北德安府同知,然后一路做到四川布政使。

    这一世,胤礽力保靳辅,靳辅活得好好的,挽着袖子要在黄河干一辈子。和靳辅一同治河的陈潢也当了大官,两好兄弟准备一同为黄河奋斗终生。

    康熙现在手头钱很宽裕,又有大清皇家科学院作为后盾,对两人治河支持力度巨大,效果也很显著。

    按照现在的架势,陈潢可能还差点,但靳辅死后得个谥号是稳稳的了。

    于成龙没有管理治河,高阴爵没能得到于成龙举荐,就这么在小官位置上蹉跎,在一次下乡视察的时候感染了风寒去世了。

    胤礽看着忐忑不安的高其倬,心中滋味复杂。

    此刻他才真切的意识到,自己扇起的蝴蝶翅膀已经改变了多少人的人生。

    他也真切的意识到,历史说不定真的有惯性存在。

    高其倬虽没有了一个当大官的父亲,但他却出现在了自己面前,结实了法海和满保。只要他这次能如历史中一样金榜题名,未来前程仍旧远大。

    胤礽看着面前这三个年轻人。

    不提法海。觉罗满保也是雍正朝著名封疆大吏。他是觉罗家难得的进士,却以武建功立业,整顿海军,在大清沿海建立了一千多个炮台、一百多处军寨,是满臣中难得有远见的人。

    道光时海战时依托的快要烂掉的炮台和军寨,很多都是满保建的。

    从雍正到道光都多少年了,在满保后,竟再无一个盯着海岸防线的将领。

    不过后世人对满保的印象并不在于他的功绩,而是他和康熙、雍正的送芒果和荔枝的废话奏折往来,成了网络当红段子,让人误解他只是一个没什么能耐的庸臣。

    其实仔细想一想,满保能和康熙、雍正在奏折中说废话,就证明他确实有能耐、够受宠。

    法海今年二十三周岁,满保今年二十一周岁,高其倬今年十八周岁,都特别年轻。

    进士登科很难,许多人考到四五十岁才能如愿以偿。他们在如此年龄就已经金榜题名,可见他们的天才。

    胤礽知道今年进士登科的人中有这三个能干人,早就想好了怎么用他们。谁知道这三人现在居然都是愣头青,还不如他最小的弟弟。

    小十四现在在吃糖一时上和胤禛斗智斗勇,看得胤礽叹为观止,总觉得这个狡猾的小十四如果能取代原本历史中的十四爷,说不准能打败四爷上位呢。

    当然,前提是他别遇到这辈子的四哥。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你四哥还是你四哥。小十四现在肚子上的泡泡rou都快掉没了。

    “事已至此,肯定有很多人弹劾你们。特别是你,法海,盯着你家、你哥的人特别多,能弄掉你的会试资格,对打击目前只有鄂伦岱一人撑着的佟家特别有效。”胤礽道,“孤虽能帮你们,但孤希望你们能自己扭转此次局面。”

    法海听着太子说佟家只有鄂伦岱一人撑着,心里十分不高兴,却无力反驳。

    因为这是事实。

    以前的佟半朝,因佟皇贵妃的失宠、佟国维的流放、他父亲的辞世,即使他们仍旧是当朝外戚,也已经有日落西山的颓势。

    现在整个佟家,只有鄂伦岱勉力支撑,才不至于树倒猢狲散。

    他能考上进士,鄂伦岱就不再是孤军奋战。

    鄂伦岱在外立下军功,他在朝中为官替鄂伦岱帮衬,佟家的日子会好过许多。

    他理智上明白,心里却别扭极了。

    因为父亲曾经看重他远远超过鄂伦岱,因为他曾经瞧不起鄂伦岱,因为他在额娘一事上和鄂伦岱永远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地位的颠倒,让法海无所适从。更令他难堪的是,他其实心中也逐渐仰慕和心疼这位大哥,感激大哥为他和夸岱两个弟弟撑起一片天,让他们俩生活和佟家落败之前无二。

    所以法海特别怕麻烦鄂伦岱,特别怕鄂伦岱训斥他,特别怕拖鄂伦岱的后腿。

    现在他听太子说,他一时冲动,可能会连累鄂伦岱之后,整个人都萎靡不振了。

    满保看向法海。他了解法海的家庭情况,虽然羡慕法海没了父亲还有一个能依靠的哥哥,但他也能理解嫡庶有别,理解法海心中的难堪。

    只有高其倬还在茫然。

    我是谁,我在哪,听说上首处坐着的是太子殿下,我该怎么办。

    胤禟对胤禌交头接耳:“那是个傻大个!”

    胤禌点头:“和哥哥一样的傻大个。”

    胤禟:“?”

    他抬起手就想揍胤禌的脑袋,被胤祺隔着胤祐瞪了一眼,愤愤不平收回手。

    胤禌挤眉弄眼。你揍啊,你揍啊,你当着五哥揍我啊。

    胤祐往椅子背靠了一点。

    他隔在这三个眉来眼去的兄弟中间,简直太尴尬了。

    胤礽手指轻轻敲了一下桌面,让众人回神:“既然已经闹大,那就闹得更大,让那些想弹劾你们的人骑虎难下。满保,如果你不顾及这次会试,你会如何做?”

    满保想了想,道:“我会先去宗人府告状,然后提着刀去他们王府门口,要求一个说法。”

    胤礽道:“法海,如果你不在乎被鄂伦岱知道,你会如何帮满保?”

    法海小声道:“我会向报纸投稿,将此事前因后果说出来,然后让友人将此事传播开来,并请求长辈和师长弹劾那一家人。”

    胤礽又问道:“高其倬,你若不是在京城,遇到了今日之事,会如何做?”

    高其倬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语气犹疑道:“我、我会与同窗一起向官府递状子,然后与同窗们一起上街宣扬此事,争取支持。”

    胤礽淡淡道:“那你们就去做。最坏结果不过是三年后再会试。孤能承诺保住你们的举人功名。至于你们能不能参加这次会试,就看你们能闹得多大,卷进多少人。”

    三人震惊地看着胤礽。

    胤礽又道:“小九、小十、小十一,你们虽已经开始做些政务,但对人情世故仍旧不算太了解,不如哥哥们经历得多,你们三人分别跟着法海、满保、高其倬,隐藏身份和他们一同处理此事。他们三人分别对应宗室、满族勋贵和汉军旗,你们自己选择接触哪一方。”

    胤禟、胤俄和胤禌立刻道:“是,太子哥哥。”

    胤礽又道:“小十二、小十三,这次你们俩去观察汉人对此事的看法,争取想办法把汉人也卷进来。”

    小胤祹和小胤祥立刻道:“是,太子哥哥!”

    胤礽道:“你们几人就在旁边帮衬着,当他们闹出收拾不了的烂摊子,就你们去收拾。”

    几个大一点的阿哥叹气:“好,太子二哥。”

    成吧,他们已经长大,该为太子哥哥分摊为弟弟们收拾烂摊子的责任了。

    所以这些事不该汗阿玛来做吗!汗阿玛怎么就知道当甩手掌柜?!

    康熙得知此事后,笑呵呵问道:“保成,你想做什么?进一步整治宗室和觉罗?”

    胤礽道:“整治宗室和觉罗,让他们更老实一点只是表面。儿子想闹出大动静,让所有人都将视线集中在这上面,咱们好把新大学建起来。”

    康熙摸了摸自己刚修剪好的美须,道:“朝中的大臣的脑子都只有一根筋,顾着这头就顾不上那头,确实,用宗室中的矛盾转移他们的视线,便于我们行事。”

    于是康熙和胤礽就非常无良地把这一场烂摊子丢给其他皇子们,他们俩开始筹办新的大学。

    新大学的雏形是翰林院。

    进士登科之后,大多不能立刻做官。名次高的进翰林院等补缺;名次低的就回家候着,或者外出从知县做起。

    进翰林院当编修或者庶吉士之后,除了为皇帝起草诏书、陪皇帝读书之类的工作外,还要继续读书,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考试,优秀者能授官,连续不合格会被清退。

    所有翰林院,就相当于进士再教育机构。科举学的只是四书五经,进士们要在翰林院中学会如何做官,再择优任职。

    进士进了翰林院之后,除了一甲和有背景之人,差不多都要五六年才有机会补实缺,相当于再上五六年的学。

    翰林院建立的初衷是好的,可能弥补进士们只知道书本知识,不知如何做官的弊端。但明后期起,翰林院也只考些经史子集,考试也基本相当于第二次科举,基本成了进士们混日子的地方。

    官学成为大学之后效果良好,胤礽就想开办第二所大学。这一所大学就是改革翰林院,让进士登科之后,进入翰林大学再教育,不浪费那五六年的时间,多学些更实用的知识。

    现在有本事也有远见的大臣已经在自学,大清是时候举办正规的官员再教育大学。那些已经在朝为官的大臣们也能在休沐和夜晚去大学上课,和后世的电视大学函授夜班一样。

    官员就应该活到老学到老,不是进士登科当了官就能一辈子高枕无忧。你不学,胤礽就办个大学逼官员学。

    想想后世的公务员,动不动就要上课、做题、考试,这是好传统啊!

    康熙非常赞同。

    朕都每日手不释卷,再累也要每日读书学习,大臣们怎么能比朕懒散?

    皇帝和太子一致决定,不仅科举卷起来,科举完也请你们这些十年寒窗苦读的人继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