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重生之文豪崛起在线阅读 - 重生之文豪崛起 第4节

重生之文豪崛起 第4节

    马如龙下意识的接过稿子,本想着先让对方留个电话号码,等招聘到了总编,让新总编看看文章如何,再做定夺的时候,却是注意到这个有点奇怪的书名,《鬼吹灯--盗墓笔记》。

    鬼吹灯--盗墓笔记?

    马如龙在看到鬼吹灯的时候,以为是恐怖鬼怪小说,这种题材在香港还是比较受欢迎的,不过报纸上很少有刊登鬼怪的恐怖故事,大多数是在文学周刊,或者一些小报周刊上才有,毕竟这种鬼怪故事篇幅都很短,不适合在报纸上连载。

    如果只是鬼吹灯这三个字的话,倒也不会让马如龙愣住,后面的副标题“盗墓笔记”却是吸引了他的目光,扫了一眼纸上密密麻麻的字,第一眼看上去,就觉得钢笔字写的不错,但他也没那个时间去看这么多的字,便直接问道:“盗墓笔记是什么意思?”

    “讲的是遗失在旧时代中一个盗墓世家的故事。”

    “盗墓还有世家的?”马如龙眉头皱起。盗墓这个词,他能够理解,讲的难听点就是挖人祖坟,这在香港比较信风水的地方,无疑是大忌。

    不过这也没什么,最为主要的是,马如龙他从未听过盗墓还有世家的,难不成真有家族世世代代子子孙孙都是专门干挖人祖坟的盗墓贼?

    霍耀文看马如龙一脸有兴趣样子,便决定跟对方说道说道。

    刚刚霍耀文递过去的几万字稿子因为是前文铺垫,读起来的话其实并不是很吸引人,怕对方到时候不够识货,因此而拒绝退稿的话,那就太尴尬了。

    霍耀文润了润喉,张口把盗墓这个后世兴起的小说题材给慢慢梗概道:“我所写的盗墓并不是大家狭义认为的那种盗墓贼。而是一种类似捏泥人、唱戏曲、耍猴、修脚、剃头等自古老相传下来的下九流谋生职业。而盗墓这种特殊的职业,可分四大流派,分别是摸金、卸岭、发丘、搬山……”

    ps:求推荐票,求收藏,求加书单,各种求,无敌三百六十度来回翻滚的求!

    第7章 【引人入胜】

    重生过来以后,霍耀文最早就已经打定主意,从写小说或者一些撰稿文章来搵钱。

    说起来,这个年代的小说除了武侠以外,最多的还是科幻和琼瑶所写的那种言情,以及传统的写实派带有很强文学系的小说。

    小说的分类并不是很多,所以霍耀文对于这种空白了很大市场的小说题材,想了很多很多,除了传统武侠、科幻、言情外,仙侠、玄幻等他都有考虑过。

    但思虑到最后,霍耀文都没有选择这些比较新颖的题材。

    考虑的主要有两点,

    其一,是因为现在的小说名家,他们的文笔风格还是倾向于传统写实的,不敢说有多么的好,但最起码在词汇上和文笔流畅度上远超后世大部分的武侠作家。

    其二,那就是霍耀文从未写过这些题材,看是看了一点,写肯定是能够写出来的,而且写出来的小说绝对是能够吸引现在读者目光的。

    但,无论是仙侠、还是玄幻这些流派,在小说历史当中,都有迹可循。例如仙侠类就有还珠楼主在民国时期所撰写的《蜀山剑侠传》;玄幻流也有明代许仲琳撰写的《封神演义》。

    霍耀文觉得想要能够靠一本小说打响自己的名气,写这些肯定是可以的,也是能够迅速打开自己名气的,但他不想“拾人牙慧”。

    嗯,虽然盗墓流也是拾人牙慧,但在1968年的香港,却没有人提出过,或者撰写过这类盗墓的小说。

    严格来说,霍耀文如果现在写了,那么他就是盗墓祖师第一人!

    呵呵,说了这么多,都没有抓住霍耀文不写仙侠玄幻的重点。

    霍耀文为什么不写仙侠或者玄幻,主要的根源所在,那就是他的文笔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对于打斗场面的描写十分的薄弱。

    霍耀文的文笔倾向于人物描绘和讲故事,他能够细腻的活灵活现的描写出一个能够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也能够撰写出让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徐徐道来的故事情节。

    唯独对打斗场面的描写太过薄弱。

    这也是为什么前世霍耀文写的几本玄幻小说都扑街的原因之一,他太不擅长描写那些天马行空,翻山倒海的战斗场面了。

    人贵有自知之明,霍耀文就有这个自知之明。

    与其靠创意来写书,倒不如避开自己不擅长的,撰写自己擅长的内容,着重刻画好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只有好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才能够让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读了一遍还想再读第二遍、第三遍,这才是一篇好的小说,好的故事。

    《鬼吹灯--盗墓笔记》

    霍耀文除了参考了后世盗墓题材公认的流派以及一些独特的盗墓工具外,基本上全都是原创的内容,想抄也记不住,而且时代不匹配。

    后世的盗墓小说大部分写的都是80年代的盗墓故事,现在却是1968年的香港,要写的话,肯定要贴合这个时代的特色。

    而且霍耀文在写这本盗墓小说的时候,还特意去香港大学图书馆,和香港大会堂内公共图书馆借阅了一些杂文和民国传记,来加深这本书的真实性。

    ...

    所以当霍耀文向马如龙梗概出自己心中的盗墓故事后,马如龙眼前一亮,他虽然不懂如何去辨别一个文章的好与坏,但他也不是个文盲,闲暇无聊的时候也看过金镛等人撰写的武侠小说,偶尔也曾幻想自己成为古代的侠客。

    最基本的文章好看与否的辨别能力,马如龙肯定是有的,所以在听到霍耀文讲述的这段有关自古相传的盗墓流派,和其中引人入胜的盗墓情节,那些从未看过也从未听过的、各种稀奇古怪用来挖掘王孙贵族坟墓的盗墓工具,让他心里痒痒的。

    听到最后,马如龙忍不住问道:“粽子到底是什么?”

    霍耀文回答道:“粽子分很多种,不过可以统称为僵尸。”

    “能说的详细一点吗?”马如龙皱皱眉,他还是弄不明白僵尸是什么。

    霍耀文清楚现在还没有林正英的僵尸片,所以本想简单的讲一下僵尸的意思,但转念一想,把后世那个经常弹出来的广告语给讲了出来,

    “僵尸是集天地怨气晦气而生,不老不死不灭,被天地人三界摒弃在众生六道之外。”

    光听到不老不死不灭这三个词,就让马如龙感觉这僵尸一定是个狠角色,更别提什么被天地人三界给摒弃在众生六道之外了。

    如此,马如龙一想到刚刚霍耀文说到男主角霍英雄盗墓到一半遇到大粽子,却没了下文,这心里就跟猫爪子挠一样,痒痒的。

    再次忍不住问道:“霍生,那霍英雄遇到大粽子后怎么解决?”

    “这个我还没想好,实在抱歉马总编,平日里闲暇的时间不是很多。”霍耀文摇摇头,故作遗憾。

    实际上让霍耀文一口气把盗墓故事说完都行,看的套路多了,随便讲讲都能吸引这个时代没有看过此类文的人目光和耳朵。

    但现在讲那么多没意义,还是先商量商量稿费的问题再说,再加上霍耀文看马如龙听的兴起,特意留个悬念吊着对方。

    马如龙不疑有他,毕竟文章创作是需要时间的,忍不住叹了口气道:“太可惜了,真想知道这霍英雄碰到那个大粽子,哦,也就是僵尸该怎么去解决!”

    这不怪马如龙如此作态,毕竟这个时代的娱乐实在是太少太少了,虽然有电影院、电视剧、或者夜总会这些地方,但对马如龙来说都是玩腻的东西了。陡然听到这种引人入胜,又夹杂着各种悬疑和新颖的盗墓故事,自是心中好奇勾起无限的追读欲望。

    霍耀文笑了笑,“马总编要是想尽快看到的话,我回去以后肯定会第一时间把它给写出来的。”

    “那太好了。”马如龙面上笑道:“这么棒的故事,这么引人入胜的盗墓小说,就连我都被吸引住了,我相信只要刊登到报纸上,一定会吸引广大读者的目光。”

    “那马总编的意思系?”

    马如龙面色一沉,思虑了几秒说道:“这样吧霍生,如果方便的话留个电话号码,明天,明天我亲自通知你。”

    “这没问题。”霍耀文清楚此刻《东方报业》新创,马如龙又不是个懂行的人,所以肯定是需要找专业的人士来。

    “我很看好霍生的这本鬼…鬼吹灯盗墓笔记,你放心,这个稿子我们报社一定收的。”

    或许是怕霍耀文另投他家,马如龙也是直接说道。

    第8章 【帝女花】

    霍耀文从《东方报业》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四点多钟了,那毒辣的太阳已经渐渐散去,夕阳西下,正是黄昏当头。

    1968年的香港,还远远没有后世那么的繁华,整洁,高楼林立。反而满大街的都是脏乱差,特别是街道两侧的马路牙边全都是烟头、杂物、碎叶。

    不过如果抛弃这些不去看的话,此时的香港街头倒是另有一番韵味,那繁体字撰写的广告牌密密麻麻的在店铺的上面悬挂着,路上行人匆匆而过,几个小孩子蹲在街边看着手上的公仔书,颇有一种来到了80年代香港电影里的感觉。

    一边走,霍耀文一边想着为《东方报业》撰稿的事情。

    当下《东方报业》还只是初创,影响力肯定是不及《明报》《大公报》等成名已久的报纸的,可是霍耀文了解未来《东方报业》不仅销量上超过了《明报》和《大公报》,更是成为第一个连续29年全港销量第一的报纸。

    这些是《东方报业》后来的成就,霍耀文虽然知道,但也不会把目光放的那么长远,他现在投稿到马如龙哪里,看重的不是《东方报业》的未来,而是看重当下对方缺少能够提高报纸销量的东西,通俗点讲,霍耀文就是考虑稿费问题。

    现在香港的报纸行业,除非是只刊登一些新闻、马经、狗经这类专精报纸外,基本上多多少少都会邀请一些文人名家为报社撰稿,从小说到散文,题材不限。

    只要小说或者文章的内容,能够吸引到读者,吸引到普通民众购买报纸,那就行了。

    不过这也不是完全绝对的事情,报纸不是书籍,它的作用更多的是为人们提供时事资讯,新闻要点。

    为什么《明报》成立不到9年的时间,就能够超越《大公报》《香港文汇报》这些成立二十多年的报纸,成为长期霸占全港报业销量的前三名?

    除了副刊的名家专栏以外,更多的是《明报》自身的定位问题。

    1959年,金镛跟好友沈宝新合作,共同出资成立了《明报》。创刊初期,沈宝新管营业,金镛则是负责总编事务,那时候每日出版一张对开报,也就是对折一次的报纸,共四面。

    刚开始的时候,得利于金镛先生个人武侠大家的名气,以及其撰写的武侠小说,倒也是每日能够卖出一两千份,勉强维持报社的收支均衡。

    但随着撰写到《神雕侠侣》中小龙女那一段的时候,可谓是在读者群中炸开了锅,一下子报纸销量从一两千份跌到了几百份,到最后更是落得无人订购的地步。

    那一年《明报》严重亏损!

    换到现在来讲,就是作者在往书里面投毒!

    还是剧毒!

    立刻身亡的哪种毒!

    直到后来这部分情节过去,随着《神雕侠侣》的高潮部分出现,才总算是略微缓解了这个毒点,加上沈宝新的经营手法,《明报》的广告业务稳步上升,这才扭亏转盈。

    也正是因为这次的事件让金镛看到了报纸不能完全靠文章来吸引人,所以转变了《明报》的定位和方向,不在单纯的依靠名家撰写的文章小说来吸引读者,而是走向了“言论独立”“不偏不倚”的精英报章。

    所以在1962年“难民潮”,内地大批人员偷渡香港,被香港皇家警方堵截于上水梧桐山时,《明报》不顾这种敏感话题,率先在报纸上大声疾呼,赢得了当时大部分读书人、知识分子的支持。

    借此,《明报》一改报格,从一份侧重武侠小说、煽情新闻和马经的“小市民报章”,提升到一份权威、独立报格的知识份子报刊。

    《东方报业》跟《明报》一样,在创刊的初期,也是收益不佳,卖不出去几张报纸。但随着马如龙改变报纸定位,聘请名家写狗经,又借助自己在黑道的影响力,想尽办法弄到了一些其他马经报纸不知道的马经和贴士,这才在报业林立的香港扎下了脚跟。(贴士,舶来词,英文中的tips,这里泛指小道消息)

    不过不管在怎么改变报纸的定位格调,最基础的小说文章这些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特别是一篇吸引人的小说,不仅能够带动报纸的销量,更能够或多或少的培养一下忠实读者,长期购买本报。

    霍耀文投稿到《东方报业》,就是看中其刚创刊,连第一份报纸都还没有刊印出来,必然是需要一些吸引人的小说和文章来迅速打开市场,亦如当年的《明报》一样。

    《鬼吹灯--盗墓笔记》这本书,综合了后世无数盗墓小说的精髓,霍耀文相信一旦在报纸上刊登出去,绝对是能够比之当下几乎差不多已经到达瓶颈的武侠小说,更能够吸引普罗大众的目光。

    书中各种的鬼魅魍魉,民间传闻,山野杂说,以及添加了部分真实的考古过程,和足够经得起推敲的盗墓手法,不仅让普通的读者市民看个热闹,更是能够吸引那些历史爱好者、考古爱好者的关注。

    一边想一边走着,等快要出了贵州街,来到巴士站的时候,霍耀文才愕然想起张老师家好像就是住在贵州街。

    看了一眼手表,此时是下午四点一刻,想着这个点去拜访一下张老师,应该不至于被对方拉着留下来吃饭。

    想到此,霍耀文刚好看到马路对面有一个摆摊卖生果的小贩,迈开步子走了过去。

    坐在地上卖生果的小贩见有人走过来,也是连忙从地上爬起来,拍了拍屁股上的灰尘,一脸热情的说道:“先生,请问买点什么?”

    或许是看霍耀文一身读书人打扮,文质彬彬的气质,连带小贩都不自觉的用上了“先生”这个称呼。

    “来个西瓜。”霍耀文看着小贩车上除了西瓜外,还有凤梨、葡萄等几种夏天常见的生果,想了想又道:“再来一斤葡萄。”

    “好咧。”

    小贩连忙拍了一下面前五六颗大西瓜,尽可能的找到一个最重的,长秤以后说道:“一斤五毫钱,总共十四斤……”

    ...

    “落花满天蔽月光,

    借一杯附荐凤台上,

    帝女花带泪上香,

    愿丧生回谢爹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