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七零被迫养娃记[互穿]在线阅读 - 七零被迫养娃记[互穿] 第63节

七零被迫养娃记[互穿] 第63节

    许敏倔强的说道,“姑姑,我一定会完成的!”

    许沁问她,“那你打算怎么完成啊?”

    许敏愣了一下,说道,“我每天多跑几个地方,现在年底做衣服的很多,只要多跑几个地方,肯定能多揽到活儿。”

    她这么想,倒也没什么错,。

    许沁说道,“小敏,我给你提个建议,咱们是在城东,做衣服都是就近原则,你不妨把城东给仔细跑一跑,然后去附近的供销社蹲点,再宣城几天,城东跑完之后,你就可以去其他地方了,城西那边工厂多,每个家属院都要跑一遍,你要是肯下功夫,估计一天十件不成问题!”

    许敏用力点了点头。

    接下来的日子,许敏如同打了鸡血一般,每天吃过早饭就出门了,不到天擦黑决不会来。

    她第一天只拿回来两块布料,但从第五天开始,就天天拿回来十来块布料了。

    很快,许沁和吴婶子做衣服的速度就跟不上了。

    一方面,冬天的衣服做起来普遍更费功夫,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缝纫机只有一个,许沁和吴婶子不得不分工,但俩人速度不一样,许沁快,吴婶子慢,存在严重的窝工现象。

    许沁不得不考虑扩大规模了。

    林东的单位,每年到年底都会发一些大件的供应票,比如自行车票,缝纫机票,录音机票,当然了,不是人人都有的,这是要碰运气的。

    一般在机关工作几年,自行车和缝纫机都会逐渐有了,但录影机是个新玩意儿,才时兴没几年,录音机的供应票也十分抢手。

    林东运气很好,得了一张录音机票,不过他没有去买录音机,而是跟人事科一个警员换了,换成了缝纫机票。

    他拿着供应票,和许沁一起去了一趟百货商店,花了一百八十元,又买了一台崭新的缝纫机。

    有了两台缝纫机,窝工的现象大大改善了,但,许沁也更累了,往往她裁好两件衣服的衣片子,她都缝合好了一件,吴婶子才缝了一半。

    这么下去肯定是不行的。

    次日早上,她先送大国和二强上学,又把三刚和四丽送到公安局的托儿所,然后骑着车子去了城东,但没直接回宅子,而是去了一个亲戚家里。

    这家住的房子小多了,小到可以忽略的院子,北屋只有两间,厨房是用泥坯建起来的。

    虽然地方小,收拾的倒是挺干净的。

    这是许沁的堂叔家里,不过她堂叔一家已经搬到海市了,现在在这儿住着的只有堂叔的mama,一个身子骨挺硬朗的老太太。

    已经七十多岁了,眼不瞎耳不聋,成天红光满面的。

    老太太爱串门,爱凑热闹,许沁在门口等了一会儿,才看到老太太从街口回来了,手里拎着一只白条鸡。

    她笑呵呵的说道,“小沁来了,你有口福,今儿赶上了,瞧着鸡多肥,等会儿我就大锅炖了,咱们中午就着玉米饼子吃!”

    许沁问道,“三奶奶,您这是从哪买到的鸡啊?”

    老太太回答,“你不知道吧,从咱这里往东走五里地,就是一个村子,叫水王村,这个村里的养殖场可大了,养的鸡特别好,我这不托邻居跟捎了一只回来!”

    许沁将带来的两包点心放到桌子上,笑着说道,“三奶奶,你这人缘真是好,我正有个事儿想麻烦你呢!”

    许三奶奶的儿子去了海市,女儿嫁到城西很少来,老太太一个人的日子过得有些寂寞,最热心帮助人了。

    “啥事儿啊,只要我老太太能办到的,一定给你办!”

    许沁说道,“三奶奶,我这不是收衣服吗,年底了活儿太多,忙不过来,想托你找个手头利落的裁缝。”

    许三奶奶一听,立即拍着大腿说道,“这不巧了吗,今儿我这肥鸡,是我一个姨表妹给买的,她家闺女,就会做缝纫活!”

    第二天,许三奶奶介绍的人就来了,是个三十出头的妇女,看着挺利索,穿衣打扮看着也不错。

    许沁让她踩缝纫机试了试,真别说,还真挺不错,水平和吴婶子差不多,但人家年轻,手头快,比吴婶子速度可快多了。

    有了两个裁缝,许沁专门只负责算尺寸裁衣片子,剩下的一概不管,比之前轻松了不少。

    第51章 、赚钱养娃

    进了腊月, 天气愈发冷了,宁县是有名的雪窝,往往上一场雪还没化干净, 下一场雪又来了,但即便如此,大街小巷摆摊的人还是越来越多了。

    以前,也就是卖小玩意儿的, 即便卖吃食,也都是卖做好的, 但现在胡同口有了馄饨摊, 一对中年夫妻搭了窝棚就算是店堂了,也不知道从哪儿买到的rou, 他家的菜rou馄饨皮薄馅大, 特别好吃,经常卖到中午就没有了。

    除了卖馄饨的,还有卖烧饼包子的,早上还有炸油条的, 弄了一个大铁桶, 里面是熬好的豆浆,一掀开盖子白热气呼呼的往外跑, 大早上不在做饭的,买上几根油条, 再买上俩烧饼,打上一壶豆浆,早饭就解决了, 也就花个几毛钱, 最主要的是, 不用粮票。

    城东的宅子,前后都通着大街,来回串着走的人不少,许沁把门口的大红纸改成了铁皮招牌,上面刻着方方正正的五个字:微风裁缝店。

    微风是她之前创立的服装品牌之一。

    路过的人多了,就会有好奇地人进来看看,因为做的衣服太多,一间西厢房放不下,许敏已经搬到北屋去住了,另一间西厢房做了四面墙的架子,夹子上全是做好的衣服。

    冬天的衣服全是大件的,本来就特别占地方。

    好奇地人走进来一看,哟,这裁缝长得可正好看,许沁领着去看样衣,架子上外套棉衣呢子大衣样样齐全,每一件都做得特别漂亮。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肯定就动了心了。

    隆冬时节,最适宜的衣服当然是各种样式的棉衣,但很多人选择的还是做呢子大衣。

    一来当然是呢子衣服颜值比较高,第二是今年算是暖冬,虽然下雪但也不算太冷,过春节都是七九了。

    老话说七九河开,意思是不再上冻了,那就是零度以上了。

    穿呢子外套,里面套上厚厚的毛衫,手套围巾帽子全套,倒也冷不着人。

    大街上摆摊的人多了,四处揽活儿的裁缝也逐渐多了,许敏以前碰不到同行,现在几乎天天都能碰到同行,有时候为了拉到生意,她干脆把顾客领回来。

    凡是领回来的顾客,就没有不来做衣服的。

    这种情况下,上门的人越来越多了,不少爱美的大姑娘小媳妇看着衣架子上那一排呢子外套眼馋。

    “要是有呢子料,我也要做一件这样的大衣,过年穿多好!”

    “这灰色可真洋气,不知道这么好的呢子料子,从哪儿买的?”

    很多人都想做呢子外套,但宁县的百货商店里,羊毛呢,弹力呢那都是一上货很快就卖光了,特别不好买。

    许沁通过小朱了解到,海市纺织厂是生产呢子料的,不过人家的销路很好,除了供应海市和下面各县,很多都销到省城了。

    虽然各地的纺织厂都是国营的,不会对私销售,但许沁还是决定去看一看。

    林东几乎还是天天加班,指望他照顾孩子是不可能的,许沁托人往河东村捎了信儿,第二天王美兰就来了,把几个孩子交给王美兰,许沁才放心的坐上班车去了海市。

    海市不是本省的省会,但在八个地级市里面,算是总体发展最好的,当然了,以她后世的目光,整个城市规模不算大,也不算繁华。

    倒是厂矿企业比较多。

    光是纺织厂就有六家,其中一二三家不生产羊毛呢,四主打床上用品,最有名的是纯羊毛毯,产品大部分都出口创外汇,五六两家都生产羊毛呢,质量都很不错。

    省城的大街上,很明显穿呢子外套的人特别多,尤其是年轻人,小伙儿一般穿的是青色或黑色的呢子外套,大姑娘小媳妇穿的就花哨了,基本什么颜色的都有。

    虽然明知道会被碰钉子,但她还是去试了试,果不其然,两家的销售员都告诉她,厂子出货只能是公对公,要是个人都来批发,那国营商场卖啥?

    国家制定的布料供应票不就成了白纸了?

    因为是预想到的结果,许沁心里倒也没有太多的波澜,她花了两天的时间逛遍了海市,发现无论是在商场,供销社,还是专门的国营布店,虽然品种不算太多,但呢子料的供应基本是很充足的,只要你有布票,付钱就能买。

    但她不是想买一米两米,也不是十米八米,她是想进一批货,做成呢子外套后当成成衣来卖。

    少说了也得百十米。

    上哪儿去弄那么多布票?

    要是去黑市上买票,布料本身就是零售价,成本价就太高了。

    正常的渠道买不到,就只能托人找找关系了,这天早上,许沁从旅馆里出来,提着水果和点心来到堂叔家。

    据许支书说,这个堂叔是很有本事的,退伍后专业去了县纺织厂当保安,因为写得一手好字,被领导调到厂办,后来当了纺织厂的办公室主任,许沁当初去纺织厂上班,也是走的这个堂叔的路子。

    后来她堂叔从纺织厂调到铁路局,再后来因为领导赏识,直接调到了市里。

    许堂叔四十来岁的年纪,在家里也是穿的板板正正的,中山装的袖子上一点褶子都没有。

    他也有好几年没看到许沁了,但这个侄女留给他的印象不太好,一点苦也吃不得,好好的工作说辞就辞了,年轻人不靠谱。

    许堂叔脸上的表情淡淡的,“你爸你妈最近还好?”

    许沁点点头,“都挺好的。”

    听说侄女搬到了县上,而且还经常去城东,他又问道,“你三奶奶最近怎么样?”

    许沁笑道,“三奶奶好着呢,前些日子我碰到她,还张罗着炖鸡呢!”

    许堂叔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当初他调来海市的时候,他就想让三奶奶一起来,但老太太坚决不同意。

    说是住惯了老宅子。

    但其实他知道,老人是怕给他添麻烦。

    聊了一会儿家常,徐堂叔问道,“你这次来市里,是有什么事儿吗?”

    许沁点了点头,“叔,这不几个孩子都大了,家里开销多,光靠林东一个人的工资不行,所以我在城东宅子里开了个裁缝店,马上年底了,好多顾客都想做呢子外套,但宁县呢子料不好买,所以我来市里看看,能不能想办法多买点料子。”

    端着一碗馄饨进来的许婶子问道,“小沁,你想买多少啊?”

    许沁犹豫了一下,“婶子,当然是越多越好了,咋也得几十米吧,我带了两千块钱,就可着这些钱花。”

    两千块里,一千二百块是她自己的,八百是她管王美兰借的。

    许婶子没想到她竟然要买那么多,踌躇了几秒,冲丈夫递了个眼色。

    许堂叔自然明白她的意思,“银芝,这事儿不用你cao心了!”

    许婶子有个表亲在百货商场上班,要是买个十米八米的,她兴许能帮上忙,但买那么多,一下子去哪儿凑那么多布票?

    许堂叔白住了堂哥家那么多房子,这个忙肯定要帮的,他琢磨了一会儿,终于想起一个人来。

    许沁的确还没吃早饭,她把一大碗rou馄饨吃得干干净净,许婶子怕她不饱,“锅里还有,我再给你盛点?”

    她摇摇头,“婶子,我吃饱了,吃不下了。”

    许堂叔去了一趟单位,没一会儿又回来了,笑着说道,“小沁,你去西山路商场找一个姓方的经理,他们商场正要去毛纺厂调货,你跟着去就行了!”

    许沁赶紧骑着许堂叔的自行车,没一会儿功夫就来到了西山路商场。

    方经理是个看起来挺和气的中年人,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笑眯眯的,身材是这个时代少有的胖子。

    他亲自开着货车,带着许沁来到第五毛纺厂,接待他们的不是销售员,是销售科的白科长,很显然白科长和方经理很熟络,扯了一会儿闲篇才进入正题。

    方经理拿出商场的进货计划表,白科长随便瞟了几眼,在上面签了字,说道,“老方,你今儿来的巧,昨天华林路老孟来,好几个颜色的货都缺货,今天车间都出货了。”

    “那可太好了,老白,抽空一起喝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