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清朝同人]重生后我成了国家的外挂在线阅读 - 第169页

第169页

    “哦?”康熙来了兴趣,看过白纸上的相去甚远的染拾挪和玫拾陆,问道:“那满分是几何?”

    “满分壹佰”胤礽指着最高分说,“这是九弟的,最低的染拾挪分则是六弟的。”说完后又补充道:“九弟虽然顽劣,但是语言之上很有天赋,大多时候都是一点即通。”

    他没想过要贬低六阿哥,但无奈人的天赋点飘忽不定,六阿哥竟然连汉语都说不清的五阿哥都比不过,实在令人大跌眼镜。

    另外,很遗憾,最得康熙看重的太子爷没有参加考试。否则这份成绩单上就不会只有一个玫拾陆分,应该会再多一个满分才对。

    康熙颔首,把儿子们的成绩单从头到尾看了几遍,评价道:“此法不错,师傅们若有平时的小测,也可借用这个方法。”

    转念一想,他又自言自语道:“若是科举考试也用此法,那学子们的学识功底如何,岂不是更加一目了然…”

    胤礽诧异的挑眉。难道他汗阿玛还想把这个记分方式大力推广?他本意不是要向汗阿玛推荐这个办法啊!现在自己手里的事情已经够多了,他真的无心再在科举之事上变着法儿折腾的!

    想到自己当时被系统出的各种试卷考的昏天黑地,他情不自禁的打了个寒颤。即使他是在皇室一百二十遍学习大法中成长起来的,但想到那些具体的数字和其背后代表的含义,他还是会忍不住害怕。

    胤礽心底不禁埋怨,不知道后世哪个聪明人相处如此大胆的办法,可以把原本的标准量化到如此地步。有了具体的衡量标准,哪些读书人读书时只怕会更加头疼吧。

    (此时,同样属于后世的系统默默附和了他的想法,大部分学子的确对考试给分数这件事,深恶痛绝。)

    康熙却不理会儿子古怪的脸色,把成绩单看了又看之后,才叫梁九功去传旨,让议政大臣讨论以后的科举变革方法,就以这张成绩单为例,把科举考试的成绩最大程度的量化,标准化,清晰化。

    为了方便大臣们理解,他还让胤礽交出阿哥们的考试试卷。

    胤礽自然不敢不应。他心底不自觉的发出无奈的叹息,完了,好像自己无意之中又给学子们增加难度了。

    康熙把这份成绩单反复摩诊,越看越高兴。太子贴心,时常贡献良策为他分忧。政令通顺,将来朝廷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可用之才。

    他并不是一味只知道栽培嫡子,对于儿子的数量以十位数的帝王来说,如何为将来的接班人培养可以辅佐他的贤王,也是十分关键的。他不希望将来儿子们为了利益兄弟相残,自然就要在他们年幼的时候把兄友弟恭的印象加深再加深。

    这一点目前太子做的不错,其他儿子们也没有明显不顺从。在皇家来说,就已经十分难能可贵了。

    胤礽盯着他汗阿玛满意的脸色,几番张嘴预言,却不知该说什么。谁能想到只是父子间的一次闲聊,就在无意之中推动了科考的变革呢?

    不只是他要叹气,议政大臣们接到口谕后,也都十分纳罕。朝廷的科举之法一直都是按照前朝的规矩来的,前朝也是按照更前朝的规矩来的。可以说自从有科举开始,文人们一直是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考试的。

    他们自己也都经历过这一关,自然知道习以为常的方案突然变更,对参与考试之人会有多么大的震撼。而且,对天下学子的影响可以暂且先放一放,对他们这些老臣来说,也很为难的。

    因为他们实在不懂,什么是分数制啊。皇上您倒是给咱们具体解释一下啊,别叫咱们两眼一抹黑,到时候给您出了损主意啊!

    胤礽自然也顾不上他的师傅们有多发愁。除了忙着压榨他的兄弟们之外,他也没忘了之前曾跟系统商量过的正事。

    汗阿玛批下了默许景山高炉增加的折子,又给了戴梓可随意调用煤炭等物资的权力,对他来说,这可是很有利的一大步。他自然也得再做点,显得自己为保护景山的绝佳景色尽了心力。

    因此在议政大臣们为了科举甲乙等如何向分数制迈进纠结时,胤礽又上了封折子,表示以后大清的钢产量肯定要逐年递增,为了不影响青山绿水,他建议把炼钢炼出的肥料拿出修路铺桥,这样既不浪费材料,又能保护环境。

    康熙自然痛快批准,顺带还在早朝上当着众臣的面儿褒奖了儿子一番。朝臣们面色上笑意炎炎,恭贺之际心里却只想骂人,太子爷给了咱们一张鬼画符,指着这个让咱们想办法改革科考?皇上还对此大力赞扬,他们父子两个联手坑咱们?这不是欺负人吗?

    胤礽心安理得的领了夸奖,同时心底不无庆幸,大清的工业基础,总算在他小心翼翼的努力中,勉强被庇护下来了。

    散朝后他给戴梓去了封信,转达了康熙的旨意,以后景山要什么都可派人随意取用,再不用顾忌物资不够。人手若有不足,也可随意提要求。胤礽还起自己贡献出的图纸,所以又顺带要求戴梓,必须要加快左轮的生产进度,同时火炮的生产也不能停。

    他还等着洋人进京的时候,好好来一场大表演呢。

    戴梓接到信自然喜出望外,他眼馋那新图纸好久了,还以为做不成了。谁想到太子真的指哪打哪,什么都能办成。心中高兴之余做事自然更加卖力,他又回信请胤礽再调配三百名工匠过去,以保证自己的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