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清朝同人]重生后我成了国家的外挂在线阅读 - 第210页

第210页

    “是,谨遵汗阿玛吩咐。”胤礽悄悄松了口气。

    “既如此,朕许他后日入宫便是。”康熙的目光从儿子身上收回,提笔在折子上写了一个“可”字。这个字代表他默许了戴梓可以进宫。

    后日按照惯例休朝。戴梓安排好手中所有事物后,掐着康熙以往惯例下朝的时间入了宫。

    向康熙请安过后,他便直言不讳说想与太子请教问题。

    康熙可不想这个武器狂人跟太子私下再讨教什么,便吩咐梁九功道:“传太子来。”

    而在接到梁九功口谕之前,胤礽不知为何,一大早就有些心神不宁的。

    他还与系统讨论说:“莫非是施琅那里有什么变故?”

    系统只以为他在位逃避学习东瀛语言找借口,老神在在的调侃道:“殿下想多了,靖海侯一定能顺利找到银矿。眼下您还是背好五十音图要紧,其他的莫想了。”

    胤礽自己摸着脉确定了一下身体确实没问题之后,忍不住给了他个白眼。

    然后结果这番对话发生没多久,梁九功就到了毓庆宫传口谕,“太子爷,戴梓大人到了,万岁爷让奴才请您过去。”

    胤礽叹气,怪不得一大早他就难受,原来是“报仇”的来了。

    “孤这就来。”胤礽放下手中写了一半的字,起身跟着梁九功一道儿往外走。他心想,一会儿戴梓抗议他就装作没听到。

    乾清宫,昭仁殿。

    给康熙行礼后,胤礽维持着一贯的储君气度,对戴梓问候道:“先生气色尚可,此番入京可是有什么大事?”

    戴梓起身迎他:“正是有一件大事想向陛下请旨。”

    康熙挑眉,讨朕的旨意,却要与太子私下聊?分明像是有阴谋。

    戴梓并没有一点愧疚自己欺瞒君王的意思,还是看着胤礽直言道:“是有关景山那里必须要扩建之事。”

    康熙一愣,明白自己是多想了。随即指着他笑骂道:“朕前几日还与你说他占着朕的地方日子久,今日他倒好,不仅不觉得占得久,竟敢还嫌弃占的少了。”

    胤礽松了口气,心想好歹不是来“兴师问罪”。于是也跟着附和一笑,道:“可是景山出了问题才叫先生生出此意?”

    戴梓摇头笑道:“除了做农具,日后免不了还要做甲胄,兵器,三十几个高炉实在不够用。”殿下还真得以为他猜不到是谁建议皇上下旨让工匠们做农具吗?

    他气定神闲的看着胤礽的表情逐渐向不自在转变后,才接着说道:“除了高炉不够用,用铁供应不及时之外,还有废料的处理问题。虽然太子殿下已经建议过可以用废料修路,但是因为景山的地理位置偏僻,残余渣滓有的时候也送不出去。”

    胤礽:“...”绕一圈他还是提了这个。

    康熙疑惑道:“此事与太子有何干系?”你说了一圈也没有说为什么偏偏要问太子,废话尽量少说好吗?

    “高炉之事到底是殿下最开始提议的,臣以为还是要听一听殿下的建议”戴梓略低了低身体,对着胤礽笑道:“太子殿下觉得,迁往哪里合适?”

    胤礽有些心虚的看了康熙一眼,“先生觉得呢?”

    戴梓认真考虑之后恭敬道,“山西与河南尽产煤,直隶永平府产铁,这两处都比较合适,具体在哪里,还需要陛下定夺。”

    康熙视线在二人脸上寻了个来回,看不出什么两人有瞒着他做什么的意思,才悠悠道,“既然此事太子从头至尾比朕知道的详细,你们二人定夺便是。”

    胤礽紧提着想心瞬间便放回了原来的位置,他最怕他汗阿玛猜忌。他定了定心神后道:“河南不错,先生既嫌弃废料难处理,不如正好就近给了靳辅,想必他那里修大坝还能多用些。”

    戴梓抚掌笑道:“殿下所言甚是。”

    康熙却突然打断道:“依朕的意思,景山这里依然留着,京中骁骑营若有兵器替换,也可有个地方安排。索性河南哪里另起炉灶,选了合适的地方,摊子铺的大点也可以。那里也少不得要一个主事之人。朕不放心他人接手,戴梓,你也跟着过去。”

    自从施琅靠着戴梓研究的火炮打下东瀛后,他彻底明白了火器的重要性。既然戴梓想把工厂搞得大一点,那随他便是。更重的是,这个嚯嚯头子远离了京城,也就远离了太子,以后二人再也不能轻易联系了。

    “是,臣领旨。”戴梓立刻跪地道。

    不过尽管已经达成所想,但同时他心中不无遗憾,以后再想跟殿下讨论火器,恐怕是不容易了。

    胤礽则在想,还是在戴梓离京之前,把攒着的那些火炮图纸都给他吧。

    “孤可真是个心软之人。”胤礽感慨道。

    系统:“噗嗤。”

    第116章

    康熙二十八年四月,在戴梓动身前往河南境内经营新的钢铁厂,而太子忙着送别他并附赠所有自己已经画出的火炮图纸时,施琅再次着人传信入京城。

    信上说他已经找到银矿,正在派人继续挖掘。另外,他又俘虏了几万东瀛奴隶,这些人都暂时被留在银矿里头做劳力。

    随信而来的,还有几大箱已经开采冶炼过后的大块纯银锭。

    康熙翻阅过书信,又大致看过银子的成色之后,大喜过望,甚至在早朝时几次对着文武百官大赞施琅,几次强调要重重嘉尚他的功劳,全然忘了自己在初听施琅私自决定打下东瀛时有多愤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