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页
而后,刘瑾跟当初的张鹤龄一样,罗织罪名,再次将李梦阳下狱。 这个倒霉的才子,二十岁中解元,次年中进士,却一直在官场浮浮沉沉,坐牢的时间比做官还长。 这次,朱厚照就看在他尚未毁去的年轻俊颜上,回去向弘治帝讨了个封,将他从户部调去了都察院。 当年永乐帝就曾说过,御史当用清谨介直之士(注1),朱厚照相信,李梦阳就是那个可以成为大明第一强项御史的清谨介直之士。 父皇,这是儿臣送你的一面镜子。 朱厚照带着李梦阳去文华殿见弘治帝时,第一句话这么说的。 唐太宗说过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他有魏征做镜子,儿臣以为,李梦阳也可以作为我大明的一面镜子。 弘治帝愕然地看着这个打着去神机营旗号,却拿着大舅子张鹤龄的银票去慈济院,最后拐了个户部主事回来的小太子,忽然觉得,有点不认识自家儿子了,却也不便驳了他难得认真的建议,先是点头让司礼监拟旨去办,然后让人将李梦阳带下去,方才问他:儿啊,你带李梦阳来见朕,寿宁侯知道吗? 朱厚照抬头望向他,清澈的眼神满满的疑问:父皇,我们朱家的事,为何要问张家? 弘治帝一怔,缓缓点了点头,不错,的确无需问他。 你是大明的太子,你想做什么,做便是了。 作者有话说: 注1:出自《春明梦余录卷四十八》明代,御史要求当用清谨介直之士。清则无私,谨则无忽,介直则敢言 第十九章 镜子 弘治帝想到今天儿子送来的人,越想越上头,忍不住让身边的大太监李广去给自己拿了面铜镜过来,看着镜中的自己,威严庄重,气度不凡,越看越觉得儿子这送人镜之举,不光是因为李梦阳的确刚直清谨,是个当御史的好材料,还因为他。 李大伴啊,你说太子今日送这人镜给朕,是何用意? 李广见他对镜自揽,颇有几分自得之意,琢磨了一下,说道:能以人为镜而明得失,乃明君所为。太子殿下这是将陛下比作唐太宗,夸您知人善任,从善如流,英明神武 好了,不必再多说了。 弘治帝虽然得意于儿子对自己的崇敬之情,但对李广这一套拍马的吹嘘之词已经听得腻了,他对自己还是有几分自知之明,这些年当皇帝的时候,他尽心竭力,却也只能是守成有余,进取不足。 明知道河套不可失,可朝中无大将,国库银不足,六部上下到处都是漏子,处处都要用钱,他又不会点石成金,每年税银就那么多,可花钱的地方却越来越多,便是皇帝也不使饿兵,没钱,想打也打不动。 加上他又心软耳根子也软,明知道张氏兄弟多有不妥之处,张家便如暴富之人,一时得志,便嚣张跋扈,仗势欺人。 可那毕竟是皇后的亲弟弟,太子的亲舅舅,哪怕犯了错,看在皇后和太子的面上,他总得回护一二。 他没想到,就是因为他的回护,才使那两人的胆子越来越大,竟然连太子都恼了他们,不惜亲自出面将李梦阳送到他这里来做人镜,也要护住这个一直跟张氏兄弟对着干的户部小主事。 他这个儿子的脾气,可真是一点儿也不像他,如此耿直暴烈,恣意任性,敢想敢做 真好。 这才是一国太子应有的样子。 勇敢,正直,英武,果断,不畏艰难,不偏亲私简直就是他小时候最想拥有的那种模样。 只是那时的他生活在父皇和万贵妃的阴影之下,每天要为活着而谨小慎微地行动,在众多耳目的注视下战战兢兢地维持一个皇子的体面,所有个人的性情和欲望早已被压制磨灭,哪怕后来做了皇帝,也未能完全摆脱儿时的阴影。 正因为他在那样一个冰冷无爱的宫廷中长大,才会竭尽所能给儿子一个充满父母关怀和挚爱的环境,让他可以快活地生长,自由地选择。 原本,他扶持张家,也是为了让张家成为太子的臂助,毕竟张家身为外戚,只能依附皇后和太子存在。而如今,太子已经决定要断去这只长满毒疮侵害大明的手臂,那么身为父皇,自然要站在儿子这边。 帮亲不帮理,他也是一直这样的,护短。 儿子成长得如此之快,看来是最近跟太傅和东宫侍读们学了不少东西,弘治帝决定再给老师们发点奖励,然后再委以重任。 李大伴,给东宫那边,诸位太傅和侍读送一份赏赐过去,再跟他们说一声,可以给太子讲《大明集礼》了,咳咳 他一激动,就忍不住咳了几声,咳得满面通红,差点连气都喘不上来。 李广急忙帮他抚背顺气,问道:陛下,可需服丹? 其实在弘治帝继位之初,也曾下诏令朝中不可信佛道之言,废除前朝国师、法王、真人等封号,还处死了妖僧继晓。 可随着年事渐长,国事繁多,他渐渐力不从心,身体跟不上,就容易生病,而李广昔日曾随异人学习符箓祈福之术,原本因为弘治帝厌恶佛道而不敢用,后来见弘治帝带病坚持处理政务,便私下里偷偷画符祈福,被弘治帝发现,竟然令他不药而愈,便赦免了他在宫中施行禁术之罪,准他以符箓祈福之术为皇帝治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