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摄政王只想种田[穿书]在线阅读 - 第31页

第31页

    这次的会议在王庄的大教室召开,管事和属官们都参加了,就连刚上任没多久的种田指导也在座。宴云河这次虽然仍坐首座,但说得最多的反而不是他了。

    他们这段时间做了不少事,除了宴云河关心的农事外,医疗和工厂也有新进展,烧瓷坊也正式更名为铅笔厂。

    夏季炎热,最近卫生巡视小组一直在做防暑工作,免费为佃户和矿工发放药包,熬煮之后就是解暑良药。

    肥料厂第一批肥料已经生产出来了,只不过总量还不足以供应王庄,下一步还是要抓生产。

    铅笔厂请求扩大生产,目前已有外地商户联系铅笔厂,想要求购,这是王府近段时间第一个进项,秦当对此极为看重,已经和商户联系上了。

    在建的煤厂工程进展顺利,现在的铅笔厂用不了那么大的地方,宴云河已经决定预留下几口窑烧水泥。

    矿场那边除煤矿在有条不紊地开采外,石灰、石膏的开挖也提上了日程,矿场工人多,支出占王府大头,安全隐患也大,还容易被人做文章,吴余圣亲自管理这块儿,又要应付各方的窥探,忙的最近都没有催婚了。

    是的,自从知道王爷身体转好后,吴余圣又踏上了催婚的道路,甚至打听起了都城的名媛淑女,宴云河对此自然是敬谢不敏。

    但吴余圣知道自己不会因此被治罪,毫无收敛的意思,宴云河只能让他忙起来,这就是当老板的快乐了。

    农事方面由宴云河亲自查看,钟百道从旁辅助,自农作物抽穗以来,肥料的效用已经能够预料,早期在合适的时间施肥的谷子,产量翻番不是空话,所有人都将肥料视作神药,有些佃户更是将宴云河视作神农转世,对他越发崇敬,狠狠贡献了一批名望值。

    周玉的教学工作也开展了一段时间,总体来说,识字效率是要高许多,在没有字典的情况下,宴云河建议他制作了一些小卡片,让学生们学着做,确实起到了些加强记忆的作用。

    不过宴云河认为及不上字典,只等苏墨那边尽快完成简体字改造,腾出手编修字典,现在这批人里,有此以后可能要做老师,所以宴云河嘱咐周玉一定要用心,周玉倒也没轻视这些人。

    宴云河和苏墨那边已经商量过,先做出个常用字字典作为第一版初级字典,剩下的再一点点添加。

    苏墨觉得每日书信往来太麻烦,秋收之后,他打算和几个好友来王庄,顺便亲身感受下拼音教学效果,宴云河自然欢迎之至。

    这次会议的重中之重自然是租佃改制,当他提出新的租佃政策时,种田指导们就反对了,“没有轮耕,不能保证地力,即便明年能收更多的粮食,那后年又该如何?王爷重划田地可以,但须得留出轮耕的地。”

    宴云河解释道:“并不是不轮耕,大豆谷子甚至是大蒜,这些都在种植名单中,这块地今年种谷子,明年就种大豆,要是虫多了,地里就种大蒜,总之不会让它闲着。”

    指导们明白了他的意思,他们都是种田的好把式,自然知道些种田的经验,先前也只是怕宴云河不懂,将地里都种上谷子小麦之类的,那就糟了。

    宴云河又问他们,若是减少租佃一半的土地数量,将精力全部用作精耕上,但租子只收一成,是否会减少佃户到手的粮食。

    一位老农道:“若是都用上肥料,不只不会少,应该还会多,只不知王爷的肥料要怎么卖了?”

    宴云河道:“第一年大家都没什么积蓄,暂时定价五文一斗怎么样?”

    老农道:“一亩地施肥两斗的话,五十亩地就要先投入五百文,怕是不能所有地都用上肥。”

    钟百道说道:“也不需给所有地施肥,若要精耕的话,一人精力有限,能种五亩地就是多的,五十亩是包含其他作物的,并不是所有地都需要用到。”

    几位指导一想,没钱就少买,有钱就多买,个人量力而行就是,五文的价格已经很便宜了,这可是能使粮食翻番的,再说,自家也有农家肥,两样加起来,那量也不少,于是都不再提此事。

    秦当倒是板着脸,他已经在想肥料能卖给哪位了,外人要买自然和内部价格不一样,对外定价直接十三文一斗。

    对于佃户来说,虽然田地减半,但用了肥料产出却没少多少,还从五成的租子减到了一成,这可是天大的好事,消息传出,就没有不同意的。

    每户都暗暗选好自己想要的那块地,只等秋收之后划分了。

    今年秋收在中秋节之前,像是等了许久,终于等到了收获的那一刻,也只有这个时候,宴云河与这个时代的割裂感才没那么强,唯有手中的种子才能让他心安。

    收割之前,秦当邀请了洛城附近几个田庄的庄头管事,以及里长村长数名,请他们来看新肥料的效果。

    他们亲眼见着这些庄稼收割,脱粒之后称重,发现那产量果真翻番,当下就有要预定明年的肥料的,秦当来者不拒,让王虎一一记下,先收了定金再说。

    宴云河亲自收割了那百株小麦,之后一点点地脱粒,得到了那么一小袋的小麦。

    虽然不多,但想起那时自己是抱着或许要死的心情,才兑换了这些小麦,再看看如今的名望值,满足感都是双倍的。

    吴余圣是亲手接过这批小麦种子的,宴云河装袋的时候,吴余圣正巧也在,他还记得那时的种子只有一把,再看看如今的收获,不禁心中惊疑不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