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独生女 第326节
散场后不少人都在可惜,可惜赵夏意没能拿奖,不过班上另一个男同学不声不响的拿了另一个比赛的一等奖,倒是让大家减少了对赵夏意的关注度。 赵夏意松了口气,出来外头后微风拂面,竟有了一丝夏日的感觉。她的生日在农历四月初九,算算日子竟也就十来天了,也不知道许沐晨能不能回来。 回了宿舍,韩冬青还在和徐晓慧兴奋的说着今天的活动,林海荣难得沉默,心情似乎并不愉快。 刘凤梅问赵夏意关于今天的活动写稿子的事,赵夏意摇头,“明天再说吧。” 林海荣看了她一眼没说话。 累了一天大家都很累了,甭管是得奖没得奖,都只想睡觉。 新闻系的稿子要在三天之内写完,赵夏意等人除了上课就要写稿子,像这种新闻稿字数只要别太出格,大差不差的也就行了。 三天后新闻系的学生将稿子递了上去,能不能登上省报还得看她们写的怎么样了。 赵夏意自认为这几天累着了,就想吃点好的犒劳一下自己,可舍友相处总不能她一直出钱,于是出去吃饭这事儿变得有些难。 最后赵夏意还是自己去买了一斤羊rou又去赖着庞大娘给包了一顿饺子。 下午回来刘凤梅就喊她,“你总算是回来,辅导员来找你了,让你明天一早去找他。” 赵夏意疑惑,“没说什么事儿?” 刘凤梅摇头,“没说。” 林海荣从外头进来,忍不住多看了她几眼,赵夏意直截了当的问,“怎么了?有话要说?” “没。”林海荣摇摇头,过了一会儿又说,“咱们班这一批只有一个先进分子,是侯明春。” 赵夏意不意外,点头道,“挺好的。” 林海荣嗯了一声没再说话,“以后还有机会。” 赵夏意不怎么在意,能入党当然要入,如果选不上那也不要紧。她不是班干部,也自认没对班级有多大的贡献,选不上也在情理当中。 林海荣突然问道,“对了,我听凤梅说辅导员找你?你不知道什么事儿?” 赵夏意摇头,“不知道。” 于是林海荣终于不问了。 明眼人都看的出来,林海荣因为五四青年节的时候一个奖都没拿到心情不太好,行事作风也跟往常有了不同。就是神经最大条的韩冬青都看出来了,这两天都不敢再和徐晓慧说五四比赛的事儿了。 第二天上课之前赵夏意去找柯冠,一进办公室就看见柯冠手里拿着几张纸笑的见牙不见眼,时不时的还跟身边其他的辅导员说着什么。 见赵夏意进来,柯冠招手道,“赵夏意同学,快过来,有件大好事儿跟你说。” 五四青年节的稿件她们昨天才交上,总不能一夜之间就挑选出来,那么现在是什么好事儿等着她呢? 赵夏意都有些好奇了。 第240章 赵夏意走过去,柯冠就把手里的纸递给她了,“这是你写的对不对?” 赵夏意看了眼,上头写着《春晓》,就是她当初写了参加文学创作比赛的短篇小说,但她并没有获奖。 所以赵夏意有些不明白柯冠的意思了,她点头道,“没错,是我写的。” “那你回去赶紧把后面的写出来。”柯冠催促道。 赵夏意挑眉,“?” 柯冠一拍脑袋赶紧解释,“你这篇小说被省文学周刊选中了,要在报纸上刊登你的这篇文章,但对方编辑也说了,你得赶紧将后面写出来,这样每周一期的报纸也就不耽误了。” 幸福来的太突然,赵夏意有些懵,不敢置信这是真的。 赵夏意问,“比赛中获奖的都刊登吗?” “当然不是。”柯冠摇头道,“只有一等奖那篇被选上了。” 想起之前评奖的事儿柯冠就忍不住骄傲。 文学创作比赛他没有参与,但是本系的孙教授却参加了。孙教授认为赵夏意的小说虽然不完整,但也能算开放式结局,按照孙教授的意见哪怕不能给一等奖也得给二等奖。但文学系的几个教授觉得他偏瘫自己学生,也坚持不同意,反而直接让赵夏意几等奖都没评上。最后孙教授气的直接撂挑子走人,最后文学创作比赛获奖的大部分都是文学系的人。 但学校和省里的一些报纸都有联系,知道学校组织了这样的比赛,便有人来选取稿件。赵夏意的稿子虽然没被评奖,文学系的几个教授其实也挺喜欢,最后被放了进去,结果二三等奖的人家一个没看上,反而是赵夏意的文章被选上了。 这让孙教授极为高兴,直接跑去文学系的办公室将几个老头子嘲笑了一通。 当然,这事儿柯冠觉得就不用和赵夏意同学说了,这同学看着笑眯眯,脾气却不是个好的,万一说了小姑娘去找几个文学系的教授吵架怎么办。 柯冠敛了敛心神,严肃道,“咱们传播系可就只有你一个选上了,你可得好好把握这个机会。” 赵夏意忙不迭点头,“我明白。” 柯冠咳嗽一声小声对她说道,“跟省文学周刊联系上是有好处的,咱们专业,毕业了说不定还能被分配过去工作呢。” 虽然赵夏意原本打算的是去军报,但能多一个选择当然也不错。而且有一就有二,这次被选上了,说不定以后还有机会呢? 赵夏意咳了一声道,“实不相瞒,这小说我是早就写完了的,只是文学创作比赛有字数要求,所以我不得已只交了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修改错别字和句子后我随时能交稿。” 被选上了好啊,不光有隐形的福利,肯定还能给稿费呢,要是她勤快一点,说不定在大学期间不光能磨炼笔力,还能赚上一笔攒个小金库? 赵夏意越想就越高兴,看着柯冠的时候都觉得他今天分外的顺眼,“柯老师,您说什么时候要,我什么时候就给送过来。” 这态度可比之前更好了。 柯冠忍不住发笑,“行,我先跟学院汇报,看看报刊那边什么时候要到时候我再找你。” 等赵夏意临出去前,柯老师忍不住夸奖道,“赵夏意同学,不是老师夸你,你这事儿做的很好,就该提前有准备,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赵夏意出了办公室后尚且还能听到柯冠在跟其他辅导员吹牛的声音。 赵夏意别提多高兴了,上课的时候因为太过兴奋被孙教授还骂了两句。哪怕被骂了赵夏意都觉得孙教授看着和蔼可亲。 下课后林海荣几个就问她什么好事儿。 赵夏意便把柯老师的话说了。 反正这事儿也不是秘密,其他班级的辅导员都知道了,那离其他人知道也就不远了,与其让她们从其他人口中得知这个消息还不如她提前说呢。 她说完几个人顿时发出惊呼,引得其他同学频频侧目,刘凤梅激动道,“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儿了。” 林海荣眼神闪了闪,“就只有你的吗?诗歌比赛得了奖的也没份儿?” 赵夏意看了她一眼摇头道,“这我就不清楚了,如果有的话辅导员应该就说了。” 作为拿了诗歌比赛三等奖的刘凤梅来说,当然也很期待了,但是选不上也无所谓,没听赵夏意说文学创作比赛的只有一等奖的入选了。 几人待会儿还有课,拿了书本急急忙忙往上课的教室去了。 林海荣路上恭喜了赵夏意,心里忍不住着急。她舍弃工农兵大学毕业生的身份重新参加高考,为的就是能让自己的学历以后更值钱一些,毕业之后好找个更好的工作。所以在大学期间她是非常想通过拿奖来丰富自己的履历的。 可这一学期都过了大半了,舍友拿奖的拿奖,没拿奖的也要上省里的报刊,而她作为团支书却什么也没得到。 林海荣就有些慌,开始期盼前几天交的新闻稿件了。 她们的稿件其实也不算新闻稿件,毕竟写的都是已经过完的青年节,其实还是要看大家的基本功掌握的怎么样。 过了两天赵夏意的短片小说被省文化周刊选中的消息在传播学院流传开来,不少人都羡慕赵夏意了。也急切的想看看赵夏意写的是什么样的小说能被省文化周刊选上。 但赵夏意谁也没给看她的底稿,而是笑着道,“等到时候出来看看就知道了。” 哪怕是同宿舍的人好奇赵夏意也买拿出来,林海荣隐晦的提了两次都被赵夏意岔开了话题。 在只有赵夏意和刘凤梅的时候刘凤梅忍不住道,“我怎么感觉林海荣最近有些急功近利的。” 赵夏意笑道,“管她呢,只要别招惹到我们头上就行。” 其实她也能理解林海荣的急迫。毕竟是上过工农兵大学又舍弃稳定工作来上大学的,自身肯定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但要赵夏意说林海荣也太急切了一些。之前她还觉得林海荣不错,没想到一场青年节活动和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就让林海荣慌了神。 可理解归理解,赵夏意决心以后在林海荣面前要注意了。 刘凤梅点头道,“我觉得以后还是保持距离比较好,有些太私密的话不能说。” 赵夏意不置可否。 在她生日前两天,赵夏意将剩余的稿件交给了柯冠,她松了口气的同时又兴致勃勃的琢磨起自己的生日来。 周天一大早,吃了早饭赵夏意就去打电话,首先是给爹妈打电话,感谢爹感谢娘把她拉扯大,可把赵大刚感动坏了。 刘丽荣哭笑不得道,“说吧,这是想要什么了?” 赵夏意大义凛然道,“咱啥也不需要,就是想您,觉得您和我爸不容易,说点好听的话。” 这话可就真的窝心了,刘丽荣这浑身上下都觉得舒坦了,当闺女的这么孝顺,当爹妈的当然也不能小气了。 到底是自己养了那么多年疼了那么多年的闺女,在几天前刘丽荣夫妻就绞尽脑汁的给自家闺女收拾了一箱子的东西给寄过去了。算算时间估计这几天也能到了。 刘丽荣道,“给你买了几件衣服,到时候记得去拿。” 赵夏意嘿嘿笑了起来,“妈,还是您懂我。谢谢您跟爸。” 挂了电话赵夏意心情大好,接着又给驻地那边打电话,但很遗憾,许沐晨并不在团部,甚至什么时候回来也是不知道。 赵夏意有些郁闷,挂了电话赵夏意连习也不学了,拉着俞彤说要给自己庆祝生日。 俞彤无奈道,“知道了,你不来我也得去找你,你大娘今天天还没亮就跑出去排队,又是宰鸡又是买rou,就等着你中午过去吃呢。” 说着她指了指手下的画板说,“你好歹让我画完,这是我的周末作业,明天教授还得检查呢。” 赵夏意嘿嘿笑了两声,看着空荡荡的画室说,“今天就你一个人?” “目前是。”俞彤明白她的担忧,便说道,“要不你先过去给李甜补补课,我待会儿就回去了。” 赵夏意也不想在这多待,说了两句话便连忙撤了。 然而运气这事儿有时候是个玄学事件,到了楼下的时候还是碰见了陈冕,陈冕看见她时明显眼前一亮。赵夏意脚步一转,忙掉了方向走了,走的毫不留恋。 陈冕微微叹息,看着赵夏意离开的背影忍不住苦笑,他这是彻底将人吓到了啊。现在将他当成洪水猛兽了。 身边的同学看着他道,“你还没死心呢?我听说她大有来头,跟她对上犯不着。” 陈冕嗯了一声,“我知道。我只是……想打声招呼罢了。” 赵夏意一路回了宿舍,拿了钱和票就直接出门。 既然庞大娘大方又是买鸡又是买rou的,那她当然也不能小气了。去了百货商店奶粉买上两罐,点心瓜子儿的来上一斤提着就往俞彤家里去了。 走到胡同口的时候赵夏意看到胡老师正在外头,似乎想过去敲门又不好意思。 赵夏意忙过去问道,“胡老师,您怎么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