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五代十国那些人在线阅读 - 第239章 (后蜀)孟知祥的奋斗(上)

第239章 (后蜀)孟知祥的奋斗(上)

    孟知祥得到了西川这块基业,心里很高兴,要是李存勖还活着,他或许就是一个听话的藩镇为李存勖和李继岌守疆拓土,毕竟都是自己人,所以孟知祥估计心里也不会有啥想法,但是换上了一个他不是很熟悉的李嗣源,他心里就不一样了。

    而李嗣源刚刚登基,对于孟知祥这些大藩镇只能拉拢不能打压,这是肯定的,所以一开始这两个人之间并没有爆发太大的矛盾,反而是和和气气的。

    等到在蜀中的任圆带着大军回到了朝廷,他因为在蜀中呆过一段时间,对于蜀中的情况非常的熟悉,为了讨好李嗣源,就对李嗣源说道:“之前咱们在进攻蜀国的时候,让蜀国的富户全部交钱,差不多搞得五百多万缗的赏钱,这些钱原本是准备赏给将士们的,但是没有用完,还剩下二百万缗放在府库里,我们应该派人收回来,以资国用。”

    李嗣源一听竟然有二百万缗的财物,听完眼睛立马就亮了,二百万缗这可不是个小数字,而且中原虽然很大,收的钱挺多,但是实际上也是很缺钱的,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在之前我们将李从珂时候,他造反到了京城,结果却一百万缗的赏银都拿不出来,最后还是要少发点,才解决问题。

    这笔钱,李嗣源想要,但是孟知祥却不想给,李嗣源缺钱,他孟知祥更加缺钱,练兵、发军饷、整治军备都需要很多的钱。

    但是这一点朝廷或许不知道,就算是知道了估计也不会在意,李嗣源就是觉得这些钱原本就是朝廷的大军到地方上打仗,然后收集的钱,现在大军回来了,钱没有拿回来,稍后拿回来也是很正常的嘛!你孟知祥不应该阻拦,于是就派了赵季良下去收钱。

    除了收钱,赵季良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将来做一个三川都制置转运使,这名字有点长,其实就是收税的,当地的政府收了税,然后他就把钱送到中央,这是看上了蜀地繁华富饶了,准备在这里捞钱。而且加强对于三川的经济控制,能够有效的防止藩镇叛乱。

    这道理很浅显,都懂,孟知祥不傻,他也明白,这是朝廷准备要收拾他了,要是这个三川制置转运使真的在蜀地扎下了根,那么他的经济就收到了牵制,因为干啥事都要钱啊,但是这个钱却都在转运使手里,要转运到了洛阳,给李嗣源,没了钱你让孟知祥咋办?就算是诸葛亮活着,没钱也不行。

    所以孟知祥决定在这件事情上和中央对抗,不能妥协,转运使绝对不能设立,不然的话他们的经济就受到了中央的牵制,那时候是生是死全部在李嗣源的一念之间。

    等到赵季良到了成都,孟知祥对他还是很不错,之前两个人都是认识的,而且关系还不错,所以孟知祥就告诉赵季良:“咱们都是熟人,我也不给你遮遮掩掩的,明说了吧,府库里的东西,你能拿走点,但是税收那是绝对不能动,这些税收要供养十万西川军,要是没有了这些税收,你让我的将士们都去喝西北风吗?”

    结果赵季良只让人拿走了府库里的一点东西,具体多少书上没说,但是估计也不会很多,毕竟孟知祥也是很缺钱的。

    而上面孟知祥那句话,也将他的另一个意思暴漏了出来,那就是三川制置运转使绝对不不能设。

    但是因为孟知祥和赵季良关系不错,而且孟知祥一直以来都觉得赵季良有能力,于是就把赵季良流了下来辅佐他,但是运转使啥的就不要再想了。

    孟知祥给李嗣源打了个报告,说是赵季良的运转使没得做了,但是可以在他这里继续做官,请皇帝不要挂念,也不要把他召回去。

    随后他看皇帝没有其他别的表示,他又打了一个报告,这是要他的孩子的,因为古时候大将或者藩镇要是在外地任职或者打仗的时候,家人都要作为人质抵押在京城,但是孟知祥这个有点特殊,他是李存勖的亲信,所以李存勖也就没有必须要求让他的家人留在洛阳,在他眼皮底下监视着。

    所以孟知祥的家人全部还都在河东晋阳,因为当时孟知祥走的匆忙,就没有带他们,孟知祥的计划的就是在西川安置好了之后,再把他们接过去,。要还是李存勖做皇帝,估计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但是现在是李嗣源,而且自己还刚刚拒绝了李嗣源的一个要求,所以孟知祥心里有点忐忑。

    但是李嗣源在这件事上也没为难他,事实上他也不能为难,因为孟知祥的媳妇就是李克用的弟弟李克宁的女儿,是李存勖的jiejie琼华长公主,她和李存勖的关系很好,他李嗣源是李克用的养子,和琼华长公主关系也不错,自然不能为难,于是就同意了。

    琼华长公主早就想去找自己的丈夫了,但是没有朝廷的允许,她是公主也不敢胡乱行动,就算是他的长公主也不行,毕竟现在执政的不是他们家的人,而是他们家的一个养子,要是李存勖做皇帝,她才没这么多的顾忌,呵呵。

    虽然很多人要求要孟知祥的家人留在洛阳作为人质,但是李嗣源却没同意,最终还是决定琼华长公主和小妾李氏,还有孟知祥的三儿子孟仁赞(也就是后来的孟昶),有人会问了,怎么三儿子,他的大儿子和二儿子呢!很遗憾,当时的孩子不好生养,头俩孩子没养成早夭了。

    这件事虽然李嗣源放行了,但是这不代表李嗣源对于孟知祥心里没有戒备,孟知祥不仅仅有戒备,而且这个戒备还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严重,他觉得孟知祥或许并不会老实,而且朝中的很多大臣,也都说孟知祥不是一个愿意老老实实呆着的人,咱们不能不防备啊。

    于是李嗣源准备重新启用已经广泛废除监军制度,监军这个东西是唐朝为了限制藩镇割据的产物,虽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终随着藩镇势力的越来越强大,而逐渐被废除了,现在在中原大地,已经没有人再用监军制度了,而这一次为了限制孟知祥,李嗣源决定重新启用这一项制度。

    在这件事上面李嗣源时代的一个权臣安重诲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主要就是他在李嗣源的身边一直鼓吹孟知祥威胁论。

    他的理由主要有两个,第一个就是蜀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一块天然的割据地区,只要是在哪里,手里有兵就能称王称霸。

    第二点就是因为孟知祥不是自己人,他是李存勖的心腹和李嗣源关系不是太近,虽然说起来孟知祥也算是他的亲戚,但是李嗣源毕竟是养子,所以不是很亲近。

    从这两点出发,安重诲认为留下孟知祥对于后唐帝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还是早早的铲除比较好,就算是不杀掉他,也要撤了他的兵权,换个闲职。

    对于孟知祥李嗣源心里也想的是尽量不主动动他,也不杀他,毕竟李嗣源是一个很爱面子的人,要是没有理由就杀了孟知祥,他的名声估计也臭了。

    所以多方权衡,他还是决先搞一个监军监视着孟知祥算了,要是孟知祥真的敢造反,那么也没啥说的,立马就征讨,李嗣源也是武将出生,不怕打仗,但是孟知祥要是真的愿意在他的领导下好好守卫蜀中,那自然也就相安无事了。

    但是等到了选派谁做这个监军的时候,出现问题了,没谁愿意去,都知道这一次都是有风险的,一旦孟知祥造反,第一个就要杀掉朝廷派来的监军,然后祭旗。

    就在李嗣源和安重诲发愁的时候,有个人主动请缨要求去蜀国做监军,这个人就是我们上面说的李严,李严主动要下了这个职位,他也是有自己的理由的,一方面他对于自己的口才十分的自信,另一方面他曾经到过蜀国,他觉得他对于蜀国十分的熟悉,自己有能力胜任这个职位,而最后就是他的私心了,他想靠着这个机会升迁一下,更进一步,毕竟富贵险中求,不冒险不干活还想升大官,这有点难度。

    李嗣源和安重诲看李严主动要求去西川,很高兴,他们觉得没有人比李严更合适了,李严能力还不错,关键是有经验啊,之前能够灭掉蜀国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李严的情报搞得好。

    于是李嗣源就下令封李严为西川监军,立刻上任。

    孟知祥这边时刻观察着京城的动向,李严成为西川的监军,这消息第一时间就传到了孟知祥的耳朵里。

    很多大将觉得这有点欺人太甚了,为啥要给他们安排监军,这个制度已经废除了得多少年了,为啥现在又开始使用了,这不是直接表现出了对于他们西川的不信任和防备吗?

    因此这些大将们都要求孟知祥给李嗣源上书,让李嗣源把这个监军去掉,不能让李严来西川。

    但是孟知祥却是很淡定,对他的部下很轻松的说道:“何必这样呢,这样做了反而是得罪了李嗣源,你们放心吧,我自有办法对付这个家伙。”

    孟知祥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想过要结果掉李严的小命,他一直以来很有信心的原因就是他对于李严有大恩,我们一开头就说了当时孟知祥还没发达的时候就曾经救过李严一命,李严对于他也是很感激的,孟知祥希望李严能够给他个面子,不用翻脸,只需要展示一下军威,将李严吓走就行了。

    结果没想到孟知祥的这一招李严根本不在意,兴致勃勃的看了一场军事表演反而对于这么强大的军事力量很感兴趣,看起来一点也不像是害怕的样子,孟知祥失算了。

    但是无路如何,李严那是肯定不能留在西川,要是李严留在这里,孟知祥就真的没有前途了,他的所作所为全部受到牵制,将来要是在这里时间长了,甚至能够和他叫板,那时候就完蛋了,所以孟知祥一方面是担心李严在这里对他不利,一方面则是恼怒李严忘恩负义,而且没有眼力,自己这么明显的想让他走,但是这家伙还是死皮赖脸的不走。

    所以最终孟知祥只能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但是表面上对待李严还是很优厚的,整天就是吃喝玩乐,没事就请李严吃饭,这就是枭雄本色,喜怒不形于色。

    这一次,孟知祥又请李严吃饭,李严屁颠屁颠的来了,他一点防备也没有,她觉得自己是皇帝派来的,而且还和孟知祥都很熟悉,孟知祥肯定不会怎么着他,但是他却是不明白,你都没给孟知祥面子,你怎么让孟知祥给你面子?

    酒喝个差不多了,孟知祥开始对李严说道:“你之前奉诏出使见了王衍,回去以就劝说皇帝出兵讨伐蜀国,皇帝听了你的话,但是最终却是两国都灭亡。但是今天你又来到这里,蜀中的人都感到十分害怕,整天心神不宁的。况且整个天下都已经废掉了监军,你单独来监督我军,这是为什么呢?你来这里到底是啥意思?”

    李严一听瞬间就反应过来了,孟知祥这是要找他的事情了,急忙从座位上起来,跪在了孟知祥的面前哭得泪眼滂沱希望孟知祥不要杀他,饶他一命。

    但是孟知祥却淡淡的看了他一眼说道:“咱们是好朋友,原本我不应该杀你,我应该把你送走就行了,但是蜀地的百信们不愿意,在座的文臣武将们不愿意,他们对你的怒气大了。”(其实这些人对于李严有啥怒气,还不是你孟知祥的怒气。)

    于是就派人把李严拉下高台,然后当场给了一刀,结果了小命,这家伙的命当年是孟知祥救得,现在又还给了孟知祥,呵呵。

    其实在李严在出发前,他的母亲就曾经劝过他,不要到西川去,去了就回不来了,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句话还是很对的,他的母亲这么大的岁数了,什么事没经历过,经验丰富,但是李严不听,最终就是落了一个尸首异处的结局。

    随后孟知祥让跟着李严来的随行人员将李严随便的安葬了,这些人哪里还敢在西川呆着,忙不迭的就跑了。

    而孟知祥就给李嗣源一封奏疏解释了一下这件事:“李严假传皇帝的口谕,说是你让他代替我,我让我洛阳去找你,后来我证实这是假的,他又擅自赏赐将士,收买人心意图知道**,已经被我及时发现,杀死了,陛下你把西川放心交给我就行了。”

    这封奏疏自然是让安重诲和李嗣源十分的生气,但是他们却也没啥可说的,他没有办法证明这是假的,西川距离洛阳还是比较远,所以虽然他们心里都知道这是假的,但是也没办法,孟知祥手里有兵,这就足以让他忌惮了,最起码不能来硬的,只能一点一点的从长计议。

    所以这一次李嗣源和安重诲损兵折将,但是对于孟知祥却是没啥损失,或许李嗣源唯一的收获就是更加坚定了了孟知祥要造反的念头,所以他要做出一系列的防范措施,而这件事的实施人员就是安重诲,安重诲一直以来都是鼓吹孟知祥威胁论的。

    我们上面说了孟知祥的家人已经被李嗣源放了回来,此时刚好走到了凤翔,凤翔节度使李从俨(李茂贞的儿子)‘他此时也听说了西川监军刚去了没几天就被杀死了,他估摸着孟知祥心里想着造反了,为了表忠心,给李嗣源留下来一个好印象,于是就拦住了孟知祥的家人,不让他他们过凤翔,但是也没虐待孟知祥的家人,好酒好菜招待着,但是却限制了自由。

    旋即就给李嗣源传了消息过去:“孟知祥的家人已经到了凤翔被我看住了,你要不要把他们做人质,要的话我给你送到洛阳去。”

    李嗣源一听也没在意,人质肯定是不能扣,事后就算是孟知祥造反了,这些人质也不能乱杀,毕竟还有个长公主在里面呢,而杀了这些人对于孟知祥也没多大的伤害,真正的枭雄早就看破了这些世俗的感情,就像是曹cao那句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就把枭雄们的感情观淋漓尽致的抒发出来了,真正的枭雄那是不会被这些儿女私情所影响的。

    李嗣源也算是英雄,他很明白这一点,所以也就么有在这件事上为难他,给李从俨下令让李从俨送孟知祥的家人离开。

    但是李嗣源或许没想到他这一次看着对于孟知祥是一个宽大处理,但是她送走的这群人里面有个孟仁赞也就是后里的孟昶,这家伙和王衍差不多,最终也是他败掉了孟知祥的江山。

    当时要是李嗣源拦住了孟知祥的家人,甚至最终将孟仁赞杀死了,或许蜀国的结局会不一样,或许赵匡胤不会选择首先灭掉衰败不堪的蜀国。

    这一切或许真的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就像一句老话说的:“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未完待续)